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性别差异及其原因1.社会因素从出生开始,家庭和社会就对男孩和女孩朝着不同的预期方向施加影响。孩子们的生理性别一旦被确定,就有了性别特征之分,穿上有性别特色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被期望发展成为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角色。男孩被灌输要成为男子汉,女孩被灌输要成为温柔善良的女人。男孩的父母要求他们要竞争、要有所作为、要有忍让力,而女孩的父母强调她们要懂得沟通交流技巧,会表达情感。男孩被鼓励有进取心、有冒险精神、要果断;而女孩的行为被认为应该是温柔贤惠的。  相似文献   

2.
父母们可以看到,孩子从2~3岁开始渐渐注意到人类性别上的差异。不过无论男孩或女孩,一般来说,幼儿期的孩子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况且5~6岁的男孩女孩在体力上和能力上本没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导致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周围环境、家庭、媒体(书、刊、电视等)的影响,其中又以父母的影响最为直接。这里,我们不妨就父母常见的态度与言行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3.
正1.孩子的单纯与天真。一些孩子对社会阴暗面和人性之恶缺乏基本了解,对陌生人或身边的人缺乏起码的防备心理,容易轻信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与异性交往缺乏防范意识,自我保护也就无从谈起。2.生理成熟期的提前。现在无论女孩还是男孩性成熟时间都提前了,生理和心理上有了一定可能与需求,又缺乏充实的精神生活,一旦遇到合适时机,就比较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3."女汉子"的鲁莽行为。有些女孩的思想与  相似文献   

4.
正策划人语:近些年,"男孩危机"被轰轰烈烈地摆上台面热议。当我们看到男孩性别认识的误区时,也不可忽视女孩可能面临的困境。校园里,男孩哭鼻子,女孩挥拳头;男孩说话腼腆、动作扭捏,女孩打扮中性、言行粗犷的现象似乎并不少见。一场"性别危机"正袭来。而危机的根源,是社会各界对性别教育的忽视。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角色扮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的个性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婴幼儿性别的影响婴儿的性别可以决定全家对这个婴儿降临的愉快与否。有的父母可能原指望生个男孩,结果如愿以偿,那自然会欣喜若狂;有的父母可能希望生个女孩,结果生了男孩,因而愁眉不展。同时男孩、女孩在社会作用和个性方面的发展也往往大相径庭。所以婴儿的性别一经确定,那么性别就决定了他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将受到何种待遇和教养了。著名的精神病学者库夫勒曾经说:“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被划归为这个或那个性别了,社会也就开始在孩子身上培养起适合他或她的性别的动机、兴趣、技能和态度。”社会是这样对  相似文献   

6.
孩子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性别。我们都知道,答案不外乎两种:男孩或者女孩,也就是我们通过肉眼观察其外生殖器所判断的,这就是男孩与女孩最基本的生物性差异。但是,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性别的差异外,还有社会性别的差异。训练男女两性习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是性别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男女两性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实中,有不少男孩喜欢穿女孩的衣服,说话娘娘腔,而有些小女孩又像个假小子。这种  相似文献   

7.
正从孕育到护理,从身体成长到心理发育,我们既不能忽视男孩、女孩之间确定存在的生理差异,也不要用性别刻板印象去拉大其中的某些差异。尤其是不用刻意听从某些性别养育的口号去培养他们。其实,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每个家庭都希望培养的是一个有健全人格、有独立性、有魅力的人。  相似文献   

8.
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性朦胧期,形成一种强烈的性别意识,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性别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使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受到挫伤,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性心理健康。借鉴荷兰的幼儿性教育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宜早不宜迟,在幼儿园开展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9.
培养中学生健康的性心理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波动大 ,可塑性强 ,只要因势利导向健康方向发展 ,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材。家庭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基础。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 ,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 ,普遍存在性教育的真空与偏缺 ,许多家长多关心子女的学习 ,缺少了解子女生理变化和对性心理的引导与教育 ,这是一种失误。父母应正确面对子女的“…  相似文献   

10.
男孩≠女孩我们出生时,染色体已决定了我们的性别,根据生殖器官的形态,我们被称为“男孩”或“女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社会对我们有不同的期望,比如:女孩子要文静、温柔、爱整洁等,男孩子要勇敢、独立、有责任感等。在我们小时候的“过家家”游戏里,女孩子扮演的是母亲的角色,如:做饭、洗衣、“带娃娃”;而男孩子扮演的则是父亲的角色,如:外出上班、干重活等,这也是我们最初的性别角色学习。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我们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性别角色。从儿童直到整个青春期,家庭和社会不断地给我们提供“男孩应该怎么做,女孩应该怎么…  相似文献   

11.
提及孩子的性教育,通常是父母在发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与性有关的行为问题时,才开始真正关注孩子的性教育。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的性意识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有性行为发展问题的孩子多与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有关,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性教育呢?遇到孩子性教育中的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父母要树立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念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都一样,父母尤其不要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假若孩子的性别与父母的期望有冲突,父母不要固执地、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对孩子的性别期望去塑造孩子的性别特征,否则容易造成孩子…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说,每年通过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询问变性问题的孩子有上百人。如今,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  相似文献   

13.
不可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那么,男孩是什么样,女孩又是什么样呢?在老师、家长心目中,理想男孩的标准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能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其实,每个人除了自身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别。自然性别也叫生物学性别,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则指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一些研究者指出,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4.
特殊家庭孩子是指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父母一方已故、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而跟随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他们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的烦恼多多,特别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偏差。因此,教师和监护人要了解并合理对待他们的各种心理表现,帮助他们正确走上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法律对每个人也同样公平,可有些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却是不公平的。有一些父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们的封建思想是大错特错的。今天我就要推翻这些父母们的旧思想,让那些重男轻女的家长们知道女儿和儿子一样有出息,一样能够养老,让他们知道男孩能办的事女孩同样能办到。如果男孩想与女孩比武力,那么我们女孩决不会胆怯,而且一定会让那些自以为是的男孩输得一败涂地。说得夸张一点,我们的女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使那些自以为是一本正经的“大英雄们”甘拜下风。例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驰骋沙场,立下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6.
表现1:男孩的一切表现像女孩;女孩的一切表现像男孩问题分析:有的家长或者喜欢女孩,或者看到男婴长得像女孩,就把男孩当女孩来抚养。也有相反的情形,把女孩当男孩抚养的。像这种家长不按儿童的实际性别,而按自己的意愿来抚养孩子,开始还看不出什么问题,有时甚至觉得有趣,然而经过长期的强化,后果就显现出来了,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性别认同障碍将对儿童的性格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行为有异于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歧视嘲笑和周围成年人的压力,从而出现内向、孤独、抑郁等不良性格。一旦这种障碍未能在儿…  相似文献   

17.
张玲霞 《考试周刊》2010,(32):236-237
性别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男孩与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性别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师生交往策略,改革教育模式,实行综合评价。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性别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性别知识,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有名的跨性别者大概是舞蹈家金星。她从男儿郎变成女儿身之后,重新穿起舞鞋,以自己热爱的新性别自由展翅。也许金星属于幸运的少数。只要略一回想,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在成长期,自己身边从来不乏“娘娘腔”、“假小子”,他们也往往受尽奚落、嘲笑。同伴间的嘲笑是最无情的。性别偏离的孩子在嘲笑中成长,大多数人努力隐藏自己不合规范的一面,也有人依然故我,表现坚强。sex(生理性别)是爹妈给的,gender(社会性别)却是在成长中逐渐塑成的。对sex和gender不一致的人抱有偏见或敌意,其实是内心优越感的流露,认定自己高他们一等;这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歧视普遍存在。所以,本文中的父母最担忧的不是孩子的气质或思想,而是担心他们被周围的人欺侮。美国虽然号称自由开放的国度,许多社区却极其保守,对同性恋者及跨性别者的仇视犯罪屡见不鲜。1999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就反映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少年被仇杀的真实故事。性别,是像光谱一般丰富多彩的,非但男男女女有各种类型,而且没有哪一种特质固定属于男性或女性。也许只有当我们都能欣赏男人的妩媚与女子的豪迈时,跨性别的孩子才会真正安全,他们父母的焦虑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9.
所谓偏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 ,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性别偏见是社会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现象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 ,性别偏见主要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之中。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父母给孩子买玩具时是男女有别的。 5 7%的父母给女孩买娃娃之类的玩具 ,而给男孩买这类玩具的只占 11% ,5 9%的父母给男孩买刀枪之类的玩具 ,只有 18%的父母给女孩买这…  相似文献   

20.
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以后 ,便会逐渐出现被称为“第二性征”的生理变化。与此同时 ,性心理也迅速发育。此时 ,做家长、老师的 ,就应当注意 :孩子长大了 !在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同时 ,必须关注他们的性心理。一般来说 ,当孩子和异性疏远时 ,就说明他 (她 )已有明确的性意识。“疏远”正表现其对异性会关注 ,对性知识感兴趣。这种“疏远”会很快发展为“渴望” ,遇到适宜的条件 ,就可能有模仿性“初恋” ,尝试男女单独的交往。进入青春期后 ,男孩、女孩都喜欢和异性单独交往 ,医学上称其为“接近异性期” ,也叫“爱慕期”。表现为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