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知识的形态分为两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应以隐性知识为主,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策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的平台,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开发过程就是隐性知识挖掘、归纳和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隐性文化建设对于高职学院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高职学院隐性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整体性、特色和人文精神。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推进隐性文化建设要朝着整体化、企业化、特色化和人本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制度,双主体办学、双身份学习、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双证书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与现代劳动制度相结合的重要保障。然而,"五双"背后存在着校企合作表象化、受教育者背景复杂化、师资性质异质化、学习环境差异化以及评价方式标准化等问题。校企共建无界化隐性课程网络获取平台、制定个性化隐性课程积累目标,形成互动化隐性课程共享氛围,培养情境化隐性课程运用机智,塑造特色化隐性课程创新能力等策略,有助于优化高职隐性课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隐性辍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行为层面上的频繁请假、无故缺勤、长期离校和心理层面上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心理问题多样化。可以从教育进入买方市场,生源结构复杂化;信息传播微型化,个体需求多样化;培养模式刚性化,教育教学本科化;现代教育片面化,心灵关怀缺失化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诱因,并从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践行微型化教育,建构学习共同体,建立学校关怀系统等方面提出弱化"隐性辍学"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与磁场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似“无形”,实则“有形”,它们时时处处都在产生作用,它们同样有“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笔者把隐性德育的“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称作“隐性德育源”、“隐性德育域”及“隐性辐射”、“隐性感应”、“隐性共振”,试图用磁场理论来探究隐性德育作用机理,以增强隐性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宝明 《考试周刊》2013,(77):127-127
隐性目标是一种相较于显性目标而言的强调学生内化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隐性目标就是包含情感目标、道德目标等在内的素质化目标。在历史教学中,隐性目标的确立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作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中隐性目标的实现方略,希望在隐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下.推动历史学科朝着素质全面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7.
校长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校长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与共享校长的隐性知识。校长有认识、情感、经验、技术、精神五个方面的隐性知识,具有个性化、生成化,传播的互动化、低效率化等特点,挖掘与共享存在难点。培训管理者在对校长隐性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了解校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具体步骤、内容,把握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让校长通过知识共享,来提升、创造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界对于幼儿园教学隐性小学化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一直从未间断,对相关的政策的整改也从未停止。但是从整体上可以看出,目前的幼儿园隐性小学化现象极为普遍,甚至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就此类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以期望能够改善幼儿园隐性小学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高职体育课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化性教育,尤其是体育化的影响、作用、提倡体育课中隐性课程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受到正规体育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本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涵议、特点,教师在运用隐性课程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隐性课程与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从职业道德、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方面阐明了隐性课程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构建了高职化工类专业"三模块"的隐性课程体系及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陈志伟  康玉唐 《华章》2007,(11):132
实施隐性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狭义的隐性课程建设出发,对隐性课程建设的观念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等三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对提高隐性课程建设认识观、加强行为层面师生之间的隐性课程建设以及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隐性课程建设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隐性管理包含"谋人"和"谋事"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隐性管理的关键在于"谋人"."谋人"的运行过程,侧重给下属思想的渗透、心灵的呵护、环境氛围的烘托渲染、组织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的润滑.学校管理采用情感、认知、象征、策略等软性手段,通过增强管理者的隐性权力、开发教师的隐性资源、建设校园隐性文化这些内隐的方式,谋求管理的最大效能,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学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的影响因素—隐性文化,分析了隐性文化的特点,提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隐性文化氛围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受到人们关注。隐性教育因其隐蔽性、渗透性、参与性等特点在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将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人格魅力、校园人文景观、学校日常制度、社团活动以及校园舆论媒体等要素纳入生态伦理教育体系中,探索全员化、制度化、实践化、舆论化的高校生态伦理隐性教育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外部获得的显性知识技能以及自身习得的隐性知识能力,隐性知识是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它体现为良好的心理资本、多元化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就业机会识别能力。就业市场的扁平化,弱化了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动机;人才评价标准的偏狭,导致了显性知识的张扬与隐性知识的隐遁;大学课程评价方式的量化,使得隐性知识遭遇制度性破坏;教学方式的单向化导致了隐性知识建构的缺位。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进行产业调整与就业环境优化、评价机制与激励制度的调整以及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认知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获取渠道,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主观性、知识理论结构非严密程式化和经验方法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型隐性知识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对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认知型隐性知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政治素质是衡量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而隐性课程以其作用方式的间接性与广泛性、作用过程的无意识性与渗透性、作用效果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表现出显著的德育功能。公安院校应当从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警务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优质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政治育警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能就是与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有关的肢体的和认知的动作体系、实践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和特定技能层。职业技能的习得包含感知阶段、模仿阶段、练习阶段、内化阶段四个阶段,呈现的是“隐性——隐性——显性——显性——隐性”的一个知识的螺旋上升模式;其养成要通过感知过程的情景化、模仿过程的标准化、练习过程的岗位化和内化过程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认知型隐性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认知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获取渠道,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主观性、知识理论结构非严密程式化和经验方法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型隐性知识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对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认知型隐性知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