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构建以《西游记》文化为主框架的连云港城市文化为主线,深入分析了连云港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关系,认为连云港是《西游记》的重要创作背景地,是新时期《西游记》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相似文献   

2.
各位专家学者和与会的同志们: 我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工作人员,考虑到今天在座的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学生,对《西游记》研究的早期情况不大熟悉,同时为了使这次研讨会的议题相对集中一些,所以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西游记》研究的概况,以便于进行讨论。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它们创作主旨的阐释,可谓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定论。明代曾经有人给《西游记》写了一篇序言,明确指出它是一部表现道家修炼心性的寓言小说。其中的人物神魔都是人  相似文献   

3.
李安纲是我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年仅37岁,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十载潜心研究《西游记》,成果卓著。本文全面扼要地综述了其成果精萃: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81章五言绝句是81难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虽主要是根据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故事衍成,亦与道教甚有因缘。《西游记》小说在明代中期问世后,因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这两部节本上,均未署吴承恩之名,亦未说明是据全本《西游记》节编而成,在另外四种明刊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三种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  相似文献   

5.
四大名著之一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越南传播已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而越译本的《西游记》的频频问世,在传播中国典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越译本是瑞亭译本和如山译本。本文以这两个译本为依据,重点介绍句对齐、标注及检索等整个一对二汉越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旨在为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西游记》越译对比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6.
吴承恩以自己的灵心巧手,把流传几百年的取经故事改造成气度非凡的《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树起一块丰碑。《西游记》问世以后,便以其独特的形式,深邃的内涵,博得无数读者的喜爱,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虽说长期以来,学者、专家对《西游记》的研究多不胜数,但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文化一两个方面。鲜有人对《西游记》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全面梳理。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部经典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做全面性的综述以弥补前人们研究的不足,从而丰富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日本作家以《西游记》为创作母题,进行跨文化书写,从而体现出《西游记》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悟净叹异》、《悟净出世》来阐明中岛敦对《西游记》的创作性书写。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0.
对于《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幽默和诙谐”。本文从文化发展史的新视野、新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作者认为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具有游戏风格的作品,是明代礼文化向乐文化转型期的文学发展趋势,从中反映出乐文化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13.
最新的资料发现表明,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源出清初文学家查望之所藏(或所刻),并为汪淇、黄星周等人所见所读,为百回本《西游记》的祖本。据陈元之《西游记序》所臆想的"前世本",以及认为"前世本"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色相当鲜明"等,因皆为自说自话所致,故其既不可取,亦不足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一书包含了中国化中儒、释、道三教的不同思想,三教问题也成为历史研究们关注的热点,从三教在《西游记》一书中的不同地位入手,可得出佛道分别象征理与术而儒学又统摄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连云港市拥有独特的西游文化的自然资源、社会历史资源和人文精神资源,但连云港没有形成独县特色的旅游和文化发展战略,城市缺乏西游文化特色.要采取成立管理机构、制定规划、建立开发机制等措施,将连云港市建成世界知名的以花果生态城、西游文化城和佛道宗教城为内容的东胜神州西游城.  相似文献   

19.
“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小说《西游记》是以"灵根孕育"始,而以"五圣成真"终,五圣之中,最沉默、最不可或缺的是龙马。龙马的形象和功能要到杂剧《西游记》中,才确定下来。汉民族的马文学中有其意象原型,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对骏马的描写又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杨景贤在蒙汉马文学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了龙马的形象和故事。最终使马由一个不被重视的脚力,变为取经途中的"五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