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学语文》2009,(1):128-128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6期刊发了特级教师刘仁增的《“言”“意”兼得: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文。文章指出,“言”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交际的物质基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与人性,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认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
正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不同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课程,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以教学内容而言,语文课程不仅同其他课程一样要教授文本的内容,而且还要教授某一言语作品(选文)的语言形式;与此同时,语文课程不能为突出特殊性而只教形式,还要让学生把学到的这些形式有效地运用到他们的语文生活中去。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却不能令人满意,比如"比喻"的教学,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是为"得意";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是为"得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这两方面都能有收获。审视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停留在读懂内容、了解主旨上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重视"内容探究"环节,"得意"目标落实得较好,而"得言"目标却没有得到足  相似文献   

5.
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6.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人与世界(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交际的产物。语文因交际而呈现出与世界相对应、与思维相一体、与人性相一致的征象,所以,交际性是语文的特征。缘此,以语文为内容的语文课程的特征也就当在以培育、提升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要务。语文课程的这一特征表现出作为"百科之母"的本原性、使人成其为人的立人性、课程内容的言意和美性及课程存在的全时空性等征象。语文及语文课程的特征是由语文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把握语文课程的特征及其征象,有助于更好地建设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中"复习"指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复习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学习内容的"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11.
黄成沐 《教师》2014,(21):39-4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应当致力于在"品味"和"实践"上下工夫。"品味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品味表达,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表达,便是直接的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乃语文之根。欲辨清语文教育的性质,须先厘清语言的本质。在现代哲学的视野下,语言的本质既非列宁所讲的"工具",也非索绪尔所称的"媒介",而应当是"介质",是思维的介质,是表现、传播思维成果的介质。由此出发,以语言为内容的语文教育的着力点,就不应止于"言",即所谓的"法则"、"方式"、"方法"、"样式"等"形式上",而必然要扩展到思想感情,扩展到既涉及"言"又涉及"意"的具体交际中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正确生成。语文教育的性质便当是:学习正确生成思想或话语、提升言意和美的母语交流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如果问我: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觉得顺学而导、开放灵动、言意兼得是评判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语文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课程只要获取语言所表达的确切内容和准确含义即可,得"意"可以忘"言"。而语文课程则不行,必须要让学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  相似文献   

15.
深化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本体论研究,是突破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内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与生成.立足于言语形式,以言语形式为出发点,把学"文"与悟"道"有机结合,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质内涵.语文知识与语文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只有把握好"知"和"用"两个标尺,重构语文知识体系,创新语文实践活动,融合教师理解与学生经验,才能将课程和教材中的内容,最终转化和生成为教学层面的内容,以及学生所现实掌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就要凭借课文学语文,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具体到阅读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领会语言表达,即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好在哪里,从而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基本规律,提升语文素养.歌德说过:“内容人人都知道,知道内涵的人却很少.”形式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就是要揭开语言文字的秘密.如何在阅读课堂中揭开语言文字的秘密呢,看看特级教师王敏《夹竹桃》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什么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及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2011版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尤其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学习":言语能力建构的主体回归纵观我国近百年的语文教学,尽管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之说,可基本上还是以"教"为前提来论证"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和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83):47-48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能力的提升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阅读教学中的欣赏借鉴、课外阅读的延伸以及口语交际中的倾听与表达等等,这些都是语文语用能力的体现,语文课程主要依托"立言"来"立人"。  相似文献   

20.
徐君 《文学教育(上)》2008,(16):110-1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开始逐渐重视起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叶圣陶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言下之意,学习语言文字必须着眼于形式方面。王尚文先生的观点更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