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因其职司所重,尤致力于文献典藏工作.其不仅注重对古籍文献,包括对珍本秘籍、地方志书、舆图文献、佛经文献、金石拓本及烫样模型等各种文献类型的典藏,也注意对抗战文献以及外文文献的征集与典藏,还接收了大量的捐赠与寄存文献.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国家政局动荡、社会飘零不安的时代语境下,其文献典藏工作成绩斐然,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118-124
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组,成立新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委员会制度.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是该馆的最高决策机构,其职权范围包括制定馆务方针、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所有重要方面.该委员会顺畅而有力地运作了8年,为该馆在20世纪30年代的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直到抗战期间,该委员会仍对该馆重大事务起着决定作用.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在制度和人事两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建立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图书馆,其前身是京师图书馆,发展自中国5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其珍藏了许多稀世罕见的典籍,其中有极少数还可以追溯到13世纪南宋宫廷中的藏本,有不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1928年,国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后将北京改为北平,同时将国立京师图书馆改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当时南京政府下设了大学院主管当时的教育及文化,并下令发布将京师图书馆改为北平图书馆.1931年前后北平国立图书馆的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舆图是图书馆古文献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图书馆的舆图资源开发滞后于读者利用,应根据舆图收藏特征,做好保护与整理,建立准确快捷的查询系统,加快舆图数字化进程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李芳馥在文华图书科、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的求学经历,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沪江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的工作履历,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兼任教职的经过。李芳馥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美图书馆界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国古代舆图的悠久历史及发展,分析了舆图与图书馆的关系,介绍了西北师大图书馆集70年的收藏与整理的初具特色的舆图。  相似文献   

7.
袁同礼是中国新图书馆运动的推动者,创立了标志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美两国最大的两个图书馆,是图书馆界永远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于震寰早年在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处服务多年,后长期工作于美国汉和图书馆,直至1973年退休.在国内期间,他历任中华图书馆协会总事务所书记、执行委员会常任书记、事务所常务干事等职,长期负责处理协会的日常事务.工作之余,他或翻译或著述,介绍国外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研究中国图书馆史和印刷史、目录索引、图书分编等,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9.
1938年随着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也迁到了昆明,和西南联大共同组建了图书馆,袁同礼出任馆长,为了征集抗战史文献,国立北平图书馆又和西南联大共同组建了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广泛征集抗战史料,为丰富今日国家图书馆抗战时期的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海燕 《兰台世界》2012,(12):63-64
京师图书馆成立于清代末年,在民国时期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当时社会各界多位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馆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1998年,曾经的京师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并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全省黄河图说>是天津图书馆馆藏清代舆图中的珍贵文献.本文通过对相关舆图的比对,以及对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的查证,考定此图绘制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新民会从国立北平图书馆劫掠了三十箱所谓“禁书”.根据国家图书馆档案记载,对于这批被劫书籍,无论是留守的北平图书馆,还是日据时期的“国立北京图书馆”,都始终宣示主权,为追讨书籍与日伪当局进行了艰难的交涉.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图书馆亦积极追索劫余书籍,努力将损失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13.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其编纂群体的正式形成。通过对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群体概况、发展、变化、结构的揭示,以及对青年编纂群体职务聘任、工作内容和治学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编纂群体一方面致力于馆藏文献的整理与编纂,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服务;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我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最终实现了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有效结合。图1。表5。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14.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历史上馆务南迁、战时服务的时期,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西南地区文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搜访工作,保存下来大量的、十分珍贵的西南民族地区文献资料,如西南地区地方志、碑刻、少数民族文献等,本文试从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西南文献访求的缘起、过程、成果等出发,展示图书馆人为守护民族文献、延续国家文脉所做的重要贡献,丰富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抗战时期馆史研究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建国前地方舆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对建国前地方舆图的收集、整理、开发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保护建国前地方舆图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6.
1928-193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在图书馆界内以及近代文化史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其时,馆办刊物以种类多、内容丰富、层次高等特色在推动学术研究以及社会阅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界以及社会上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图书季刊》、《读书月刊》、《大公报·图书副刊》(合办)四种刊物便是其代表.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7.
袁同礼是中国新图书馆运动的推动者,创立了标志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美两国最大的两个图书馆,是图书馆界永远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筑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建筑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图书馆的使用方式。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服务平民教育的理念下,新馆建筑从定位到机制都进行了革新。这些革新为其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最有影响的公共图书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籍文献展览对于揭示古籍形制、传承古籍文化有重要意义。民国期间,国立北平图书馆极为重视此项工作,办有多次古籍文献展览。以分期研究的视角,分析了国立北平图书馆自1909-1929年、1929-1936年、1937-1949年三个阶段举办的古籍文献展览特点,并对该馆援助浙江省立图书馆举办的“浙江文献展览会”等史实进行了考察。通过举办古籍文献展览的形式,国立北平图书馆很好地完成了传布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顾子刚先生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曾先后在清华学校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以及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任职。抗战时期,为维持北平图书馆在沦陷区的馆产、馆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兼任大同书店经理,为西文图书采访和中外文献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捐赠珍贵古籍文献,既补充了馆藏又起到了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