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教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相比,无论是在提升教学的高效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方面还是在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教学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技术上的困境、价值上的挑战和治理上的难题。这就决定了教学人工智能是无法全面取代人类教师的地位,而应该把简单的教学任务交由教学人工智能处理,将复杂的教学任务交由人类教师处理,构建一种积极务实的人机共处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当确立应对算法难题之措施、保障人类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增强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复合人才的培养以及建构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等,以确保教学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进入智能化时代,由人工智能与教师协同并存所形成的"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为高效教学和个性化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由于教师的"缺陷存在"所产生的"补缺"需求,使得"认知外包"成为常态,人工智能由此嵌入教学,充当"代具"以弥补教师能力的不足,形成"人-技术"的教学新形态。"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按照协同性的高低依次分为"AI代理+教师"、"AI助手+教师"、"AI导师+教师"、"AI伙伴+教师"四种,这四种形态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服务于教学。未来,"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致力在实现教育转型、突破技术壁垒、厘清伦理关系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弥合理论模型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为教学注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大趋势之一。机器人教师的加入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构成,使原本只有人类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之间的双边活动突变成为人类教师、机器人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之间的多边活动。这将使教学样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两个主体的教学活动走向三个主体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在大力呼唤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升级,为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提供了新的应用契机。为了使三主体教学能够全面顺利地推进,充分发挥其在未来教学中的作用,当前亟待在完善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的立法、制定机器人教师的技术规格、探讨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的理论等关键方面进行审慎思考。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师范生教育实践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当前师范教育实践中存在指导难、评价难和管理难三大问题.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作为教育增能之"器"与人类"智慧"优势互补.人类教师和智能机器的双向赋能为教学、评价和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新契机,使得人机协同机制下的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成为可能.文章基于人机协同理念提出了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的新途径,并据此设计了集信息化教学、协同化管理、智能化评价和数据化研究为一体的智慧教师教育平台.将人机协同理念纳入教师教育研究的范畴,有助于推动师范教育理论体系重构和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人工智能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但对于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目前并不多。探索在线上教学背景下,将人工智能与诗歌教学进行融合,并以初中线上课《AI诗歌创作与人类诗歌创作》为例,进行详述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9,(9):13-18
"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是教师培训未来发展的趋势。文章从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应用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生态系统的设计思路,详细解析了其技术架构,并重点阐述了其实现路径,最后简要介绍了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文章研究的意义在于将人工智能纳入了教师教育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形成了一个以教师学员为中心,具有智慧、快速、精准等特点的教学环境,推动了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会否代替人也成为当今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本文从技术可能性和价值合理性两个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生理意义上的人存在着被彻底还原的可能,但从哲学意义上看,人类的心灵又是不可被彻底还原的。具体而言,教师具有伦理上的优先性,人工智能不可能在伦理的意义上取代人类教师;教育是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人工智能不可能在生长的意义上取代人类教师;人工智能是以功能性存在的类人机器,因此它无法在整全的意义上代替人类教师。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各国以颁布政策文件的形式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高地,我国于2017年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智能教育"的发展目标。因而,人工智能战略的制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结构性变革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直面变革对职教教师能力的挑战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变革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观念、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更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体系、确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现新时代下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创新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持续、全面、系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热情被激发,个性化学习与评测路径得以搭建。外语教育应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制定行动逻辑,加快人机协同,促进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应该坚持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造福,以警惕人工智能技术异化力量的消极影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伦理治理...  相似文献   

11.
以人工智能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正成为当前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新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与教研一体化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中学教师发展的客观实际,又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与教研一体化方略的实施能够在深入挖掘教师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外界资源,推动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人工智能+X”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机遇,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应用在继续教育领域具有可行性,但是还存在数据难以采集、人工智能本身发展不成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教师对人工智能存疑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应抓住机遇,从教育理念、教师素养、政企学研、着力打造继续教育智能化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促进继续教育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教师和虚拟数字人教师协同授课的“双师课堂”视角,赋予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新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给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难题。本研究在梳理人工智能课程、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内涵的基础上,依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知识建构理论,引入虚拟数字人教师,构建了基于“双师课堂”的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真实项目活动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建构、“双师课堂”协同教学、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效果评价等。同时,应用该模式在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中组织教学并形成系列教学案例,以期为研究者和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AlphaG。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较量被广为热议,人们开始了一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辩论与思考。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李世石事件,对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也有启示。这里说的是"学科教育"而非"学科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发掘思想品德学科的本质魅力,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即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正>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威威中华实指望他们成为明日骄阳,为师者切不可大而化之、草率对待。教师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使艰辛的劳动化作丰硕的成果,换回学生深情的问候,在学生身上使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力量得以实现和延伸,为师者绝不能玩忽职守、误人子弟。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天职。怎样才能对儿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二机器时代",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正在被"智能机器"所侵蚀,教师的教学统治地位也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挑战。对此,教师必须改革现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学会与人工智能合作,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突破"第二机器时代"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对两者深度融合教学的探索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政课启智明理的功能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中得以充分展现,又在教师知识素养提升后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人工智能情境充分助力学生思考探究及知识迁移,最终使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真正起到培根铸魂、笃行拓新之效。  相似文献   

18.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生产力方面带来生产革新,生产自动化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变化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涉及各方面,但终究绕不开一个核心: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为人?其实每当这个问题说出来时,就暗含着一个大前提:人工智能和人这两个语词之间已经被划分出一个界限,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为人。但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很多问题探究下去都最终要去追问: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为人?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这里的亲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亲人,即在社会层面和道德层面被承认的"亲人"。这个问题涉及很广,包括夫妻、子女等问题。本文将暂时悬置起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从具体内容入手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判断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李允 《教育艺术》2007,(1):47-48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教学情境的巧妙应对,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被看作是衡量教师"优秀"与"拙劣"的重要标尺,因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但教学机智绝不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更不能把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随意冠之为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教师必须把握好如下方面,才能使教学机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9,(11):114-120
为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教育领域的作用,文章首先通过文献搜索,得到近5年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相关论文共100篇,并分析了其标题分布和主题分布情况。随后,文章参考"2019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五个国家学者所作12场主题报告的相关观点,结合100篇近5年国内外"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从人机协同课堂、学习路径导航、智能评测、教学改进等角度,勾画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研究动态。最后,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