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2.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甫与曲江     
杜甫 (公元 712——— 770年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 ,被誉为“诗史” ,后人称他为“诗圣” ,与“诗仙”李白齐名。杜甫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唐都长安密不可分 ,更与曲江紧密相连。杜甫 ,字子美 ,祖籍长安杜陵。杜陵位于今西安市东南的鸿固原上 ,原是汉宣帝刘询陵墓的称谓 ,后来延为地名 ,该原也称杜陵原 ;其南有许皇后墓冢 ,比杜陵小 ,故称少陵 ,该原亦称少陵原。杜甫诗作中常有“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等自称 ,故后世人称“杜少陵”。杜甫从小“好学” ,七…  相似文献   

4.
关于杜甫的出生地,旧说均认为在河南巩县,更有甚者,还将其具体为“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本文就此进行了重新讨论与考察,认为巩县仅为杜甫之祖的迁徙居住处,其出生地则在今河南洛阳市,且杜甫家族至迟在杜审言晚年即已迁居洛阳.杜甫集中的“故乡”诗,除少许指杜甫在长安期间的寓家地外,其余所指全部为洛阳.  相似文献   

5.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唐诗评选》对杜诗多有贬斥,其所谴责的意见主要有:一是把杜甫揭露统治集团腐朽的诗斥之为“风雅一厄”;二是批评杜甫的叙事名篇为“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三是指责杜甫既有一种“诞于言志”的“游乞”诗,也有一种只表一己“哀乐”的媚人诗;四是认为杜甫的讽刺诗是“讥时语开口便见”,而不如李贺“长于讽刺”,以及认为杜甫只“妙于取象”,而不如王维善于传神;五是否认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在诗体创新上的成就。究其错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船山以儒家的诗教原则及崇尚“神韵”的审美理想为衡量尺度所致。  相似文献   

7.
王红 《成才之路》2009,(13):66-67
“乾坤-腐儒”是杜甫的自况,也符合人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本身就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这是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笔者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针对韩干画马与唐朝当时虚浮的画风提出了“画骨”之说。此后遭到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的曲解与讥评,鉴于张的权威地位,后人多踵其说,认定杜甫不懂绘画艺术。因此从杜甫“画骨说”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影响兼与诗歌、书法方面的观点加以比较研究,并由此探索杜甫的审美倾向,以期澄清艺术史上这宗错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杜甫诗歌的回溯,着力探讨杜甫诗歌能超越时空历久存在的内在价值,即杜甫诗歌儒性根源的具体体现,如“儒生气象”与“儒生语言”,以及当今价值视野下思考杜甫诗歌现代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杜甫执著“奉儒”的追求中,包含了他对儒家人伦规范的接受和遵从。“忠爱”作为儒家人伦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规定,也成为了杜甫在人伦理念与行为取向上的行动导向和人生价值的自认尺度,并在其忠诚君国、诚信友朋、挚爱亲人等人生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忠爱”人伦情怀,成为杜甫“奉儒”人格与诗道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诗圣”一词在中小学课堂上常被提到,但对于其内涵以及为何单单称杜甫为“诗圣”却少有人提及。杜甫被称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外,主因其实是其各体兼擅的诗歌创作能力。在古体诗、近体诗创作上,杜甫都体现出强烈的继承与创新的意识,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就。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所选杜诗,时代跨度大,体式更是众多。借助纵向梳理比较,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精神境界、诗歌造诣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把握“诗圣”的内涵,最终提升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杜甫长于侧面描写,即从与主体事物具有某种联系的客体事物下笔,以揭示主体事物的特征。杜甫应用此法十分广泛;或用已知的客体高物来显示主体的高度,或从他人的泪眼来映现个人的不幸,或借观的反应来表现技艺的精绝。杜甫注重侧写,其哲学依凭是儒家的“天人合一”和“人性本善”。在其精神世界里,天地间的万物无不具有灵性,皆能与人发生感应,进行情感交流;而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则是杜甫人性观的基本点,它使杜甫具有一颗同类相悲的心灵。认识和总结这一表现手法,对于繁荣当今的学创作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曲诸生”,故有诸号。杜甫自言“故里樊川”。以往研究将少陵,杜陵,杜曲,樊川看作几个不同的地方。本指出杜曲位于少陵原(即杜陵原)与樊川结合部。唐代杜氏家族住原上杜曲堡子,原下是杜氏花园。杜甫所谓“少陵”、“杜陵”、“杜曲”、“樊川”实为杜曲一地。杜甫诸号均来自故里杜曲。  相似文献   

14.
在现存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六次,散见在三十五首诗中,这使得杜甫成为中国古代用“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诗人。杜甫以“江湖”入诗,真实地描述了其辗转漂泊的生活情状,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其随着社会政治局面与个人仕途遭逢的变化而依违于出处之间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杜甫《赠李白》一诗的主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意及相关作品说明此诗既是写李白,也是写杜甫自己。其主旨应是杜甫对两人“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生活的反省,也带有怀才不遇的牢骚。  相似文献   

16.
石雯卿 《少年月刊》2024,(Z1):14-15
<正>本期好书:《杜甫传》分享心得:“读完这本书,我被杜甫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文采深深折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诗圣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给同学们推荐的书是《杜甫传》。在这本传记中,作者融杜甫生平、诗作、时代于一体,通过“家世出身”“长安十年”“两次流亡”“走向人民”“成都草堂”等十三个章节的生动描述,形象立体地叙述了诗圣杜甫游历,为官,漂泊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学科培训中,一位教师执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八行56字,但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了“杜甫”与“史诗”“安史之乱”“诗的意思和意境”“历代文人的评价”,还拓展了杜甫的《彭衙行》《石壕吏》《春望》,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穷困潦倒的感慨和百姓的苦难。整节课的教学容量“饱满”至极。不少听课教师记了满满的两大页。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学批评普通推重杜甫。其论评极富特色,表现为:从对杜甫及其诗作总体上的大力推崇到把杜甫偶像化、神化,由对杜甫思想及其诗内涵的肯定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穿凿、曲解杜诗的批评取向,从用“诗史”称扬杜诗到“诗史”意义的多样化,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走过了其繁复的过程,呈现出多维的视野。这为后世更辩证深入地研究杜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难下定论。今从牡甫的“赠严诗”中得知:杜、严二人关系密切.友情深笃。其交往历程分为发展期、蜜月期、转折期和怀念期四个时期。他们的关系、情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同属“房党”,学上是诗友,生活上严武对杜甫关照有加。探讨杜甫与严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创作、生活与行踪,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杜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杜甫《戏为六绝句》对“如何看待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如何看待某一文学现象的发展”、“如何看待整个文学史的发展”三个问题的认识谈起,揭示了杜甫关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观点的实质是“别裁伪体”、“转益多师”,阐述了杜甫诗歌理论对“文学的微观进步与宏观无进步”观点的最早探究,进而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