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谏逐客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成功地论证了“逐客为过”这一论点。《谏逐客书》是公元前237年李斯为秦国客卿时上秦王政的一份奏章。当时,由于秦国宗室贵族(?)郑国水工以修渠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一事,掀起了一股逐客之风,“皆言秦王,请一切逐客”,秦王因此下逐客令,“李斯议亦在逐中”。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读此奏章、豁然猛醒,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可见《谏逐客书》达到了进谏的目的。《谏逐客书》全文不到一千字,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这不能不惊叹作者雄辩的才华和锐利的眼光。本文抓住了秦王心理,放眼于诸侯纷争的发展局势,立足于秦的统一,以重用人才为主线贯穿全篇,巧妙地运用对比,层层推理,使文章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文章,流传至今而有代表性的是《谏逐客书》。 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因为秦王赢政下令逐客,而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关于秦王逐客的缘由,建国后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意见比较一致,均据《史记·李斯列传》,认为秦王逐客乃郑国修渠所引起。此说值得商榷,故为之辨。  相似文献   

3.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流传广泛,颇受后世青睐。然而《史记》首载该文而未赋予题目,《文选》将其题为"上书秦始皇一首"后,其题目一直变化多样,未有定名。从汉代至清代该文一共出现了十一个题目,且在各种选本和提及到的古籍中称法混乱。可见,《谏逐客书》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谏逐客书",而是因为"谏逐客书"这一题目在数量或质量上有其领先优势,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定名为《谏逐客书》。  相似文献   

4.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奏章 ,更是一场特殊的谈判。面对胸怀大志且刚愎自用的秦王 ,李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 ,拟定了“双赢”策略 ,并运用立意高远 ,顺应发展 ,多项对比 ,权衡利弊 ,善用技巧 ,避其锋芒等具体技巧 ,最终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篇奏议能使秦王收回成命,足见其蕴藏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显示了李斯《谏逐客书》作为千古绝唱的不可阻挡的魅力冲击及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7.
赵文建 《学语文》2023,(2):69-7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斯的《谏逐客书》成功地运用心理调节机制,仔细地揣摩读(秦王)的接受心理,并竭力强化接受效果,实现了他的写作意图,也充分展示了作的写作对象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作家。现存李斯的文学作品仅有《史记·李斯列传》的两篇奏议,《谏逐客书》是他的代表作。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开头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第一部分。它以十分简明的文字表达出两方面的内容:揭示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为下文的批驳亮出了靶子;表明了作者鲜明的反对态度,为整篇  相似文献   

10.
公文写作教学的创造性———从一道公文写作试题想到的邱平写作就是创造的新观念已经兴起,且愈来愈赢得众多从事写作及写作教学的专家、同行的赞同。这不仅指文学艺术创作,公文写作也必须具有创造性。象李斯的《谏逐客书》、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子十思疏》等...  相似文献   

11.
语言环境是修辞的基础。在特殊的君臣语境中,李斯《谏逐客书》以巧妙的修辞劝说秦王嬴政放弃逐客令,具体为:大局为重,舍弃小我;以美为刺,春风化雨;剖晓利弊,巧用对比。  相似文献   

12.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进谏公文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弦易辙,收回成命,起到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说服效果,关键在于李斯对避重就轻、列举实例、设身处地、正反对比、以美为刺、满足欲求等说服技巧的巧妙运用,其娴熟高超的说服技巧,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篇奏议能使秦王收回成命,足见其蕴藏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显示了李斯<谏逐客书>作为千古绝唱的不可阻挡的魅力冲击及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4.
彭林 《历史学习》2006,(2):39-39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  相似文献   

15.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并阐明了《谏逐客书》一文的两个语言特点:一是铺陈变化多端;二是排句接踵联翩。  相似文献   

17.
先秦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发展,至秦代便跌落到了低谷。这一时期不仅有名的作家不多,传世的作品也少,而且作品大都厉严峭刻而缺乏特色。但也不乏闪烁的星光,这就是李斯及其散文《(?)逐客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逐客》……。”(《汉文学史纲要·李  相似文献   

18.
古人谈治学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韩愈《师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刘蓉《习惯说》)  相似文献   

19.
历来评价《谏逐客书》,主要立足于一般文章的写法或文学欣赏的角度。实际上,《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只有从文书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该文,才能真正认识其价值。该文具有实效性显著、针对性强以及“对事的论断”的典范性三个方面的公文特性。  相似文献   

20.
何为“善说” ?从议论文的角度看 ,评价一篇论说文的“善”与“不善” ,最根本的是能否抓住论说对象的主要矛盾 ,深层本质 ,是否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全面分析问题 ,抓住问题深层本质的能力 ,并且逻辑思维严密 ,巧妙地使用论证技巧 ,方可认为在“说什么”、“怎样说”方面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其中 ,“说什么”是议论文教学和写作的纲 ,“怎样说”则是个技巧问题。李斯的《谏逐客书》 ,可以说在教学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可谓“善说”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赞 :“李斯之止逐客 ,并顺情入机 ,动言中务 ,虽批逆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