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弓之鸟     
更羸同魏王在高台子下面,抬头看见了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替您虚拉弓不放箭就射下鸟来。"魏王说:"难道射箭的本领竟可以达到这样的地步吗?"更羸说:"可  相似文献   

2.
惊弓之鸟     
正课文: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3.
第二课时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生1:更羸是射手。生2:更羸是猎手。生3:更羸是能手。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生:是“人”的意思。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控制型教师角色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本事是什么?生: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师:这是因为——生: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师:对极了。更羸是根据什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生: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而判断的。师:这说明更羸观察——生:仔细。反思:这个案例中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很容易成为消极的听众。案例二:放任型教师角色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生:不能,魏王不…  相似文献   

5.
《惊弓之鸟》是一则含义深刻的成语故事,其叙述顺序是:先讲结果——射箭能手更羸,拉一下弓就能把一只大雁射下来;再讲原因——那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本课的最后一段是讲更羸怎么知道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怎么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它射下来,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采用变序教学法,直插重点段,能较好地突破难点。一、揭题质疑激趣  相似文献   

6.
惊弓之鸟     
射箭能手更羸,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一天,更羸护魏王在京台,他们看见一只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羸自信地对魏王说:"大王,不知您可信,我只拉一下弓,却不用箭射,这只飞雁就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有这样的本事,我要亲眼看看?"魏王半信半疑。更羸答道:"请让我试一下。"说话间,大雁已经飞近了,更羸举起弓,弓上没用箭,他只拉了一下弦,"咚"的一声响。响声  相似文献   

7.
一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 揭题后,让学生轻声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写谁用箭射大雁,他射箭的本事怎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理解“能手”的含义。2 初步理清课文脉络:更羸说,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果然有这样的本事———更羸为何有这样的本事。这条线索的中间部分是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魏王所说的三句话,弄清其思想变化的线索:魏王怀疑更羸的话———见到事实,魏王大吃一惊———魏王追问其原…  相似文献   

8.
颜元的自责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倡导研究实际问题,强调亲身“习行”,不赞成理学家空谈义理和“静坐读书”的修养方法。有一次,颜元带领学生到野外举行射箭比赛。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学生们一片喝彩声。参加比赛的学生们都一一射完后,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也才只射中两箭。大家都称赞颜老师是“神箭手”。可是颜元却闷闷不乐。他感慨地对学生们说:“今天射箭比赛,你们射得都不如我,我深感内疚啊!”有个学生说:“老师的箭法,我们当学生的怎能比得过呢!”颜元心情沉重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教你们射箭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可是你们仍没有我射得好…  相似文献   

9.
“嘣”,一声弦响,惊吓了大雁,惊动了孩子,也惊住了我。在古老与现代间,在强大与弱小间,在智慧与技巧中,在爱与生命里……一次一次的碰撞,《惊弓之鸟》惊出了原汁原味,惊出了新生的美丽。一惊“本领之大”——更羸,何许人也,只拉一下弦就可以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下来。更羸真有这么大的本事?不,听听更羸的推论吧。“你明白了什么?为什么更羸知道不用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老师的问题把孩子们带进了更羸的思维世界。“我看到大雁飞得慢,就知道它受过伤,伤口还在作痛。”“我听到大雁的叫声很悲惨,我想它一定是伤口未愈合,很痛。”“它还离开了…  相似文献   

10.
《惊弓之鸟》板书设计及评点评点:这则板书努力体现更羸的思维过程,说明他射箭不仅动眼、动手,而且动脑,是一名真正的“射箭能手”,板书的左上方由三个词组成了品字结构,“魏”为生字,“羸”为难字,“能手”为文章的中心词,三词连句练说,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  相似文献   

11.
【故事背景】古时候,魏国有一个很有名望的射箭能手叫更羸,他的射箭技巧很高超,能做到百发百中。有一天,天空格外晴朗,魏王带着更羸等人到郊外去打猎。当他们来到郊外,向天空望去,过了一会儿,从东边飞过来一只大雁,更羸对魏王说:  相似文献   

12.
课文中的魏王在郊外打猎时,向射箭能手更羸两次提出疑问,一次是:“你有这样的本事?”另一次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两次疑问的答案,正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应紧紧抓住魏王的两次疑问,提出问题,求证解疑。教学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板书魏王的第一次问话后,提出如下三个问题:①魏王不相信更羸有什么样的本事?②更羸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本事?③在事实面前,魏王是怎样说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则“弓和箭”的寓言故事,说一个造弓的人,自夸“我的弓是最好的,没有射不中的;”另一个造箭的人则吹他的箭好,“我的箭,射出去百发百中。”说也凑巧,一个会射箭的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听到他们讲的话,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说的话,都不对。没有弓,发不出箭;没有箭,怎能射中目标?他一边说,一边拿弓和箭,射给他们看。这时,他们才知道:射箭,光有弓不行,光有箭也不行。  相似文献   

14.
清初教育家颜元,一次带领学生到野外练习射箭。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而学生中最好的六箭仅中两箭。因此,大家都称赞颜元是“神箭手”。可颜元却闷闷不乐,低头不语,学生问其故,他摇摇头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做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教出胜于自己的学生。我教你们练箭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你  相似文献   

15.
【教学片断回放】1.在期待中“倾听”文本。师:今天我们来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羸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生:找线索。师:对。我们先找第一条线索: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自读后讨论。【点评】“破案”对于学生来说是神奇而刺激的。这一“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情景。强烈的期待激起了学生“倾听”文本的欲望,既“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倾听”自己(同学)的言说,作品的意义在两…  相似文献   

16.
<正>《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不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所说的话,对学生进行理解语言文字和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实施了如下教学环节:《惊弓之鸟》教学片段:师:这只大雁掉下来后,马上在动物王国引起震动,请听《大雁报》记者小雁发来的一篇报道。(出示课件)据悉,大雁的母亲已经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  相似文献   

17.
<正>"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语)问题是"发动机",精彩的课堂必须有精彩的问题。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在课堂中巧设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深入思考。让我们走进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细细品味他们高明的课堂发问艺术以及精彩问题带给课堂的勃勃生机吧。一、欲擒故纵:在学生思考的纰漏处反问思维有瑕疵,一次错误就是一段精彩。欲擒之,先纵之。就文本的解读而言,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也有颇多的"幼稚"和"错误"。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思考和捕捉这样的细节,巧妙设置情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给予其肯定,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随后,再话锋突转,提出反问,让学生在惊讶之余,茅塞顿开。请看片段——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羸是个"射箭能手"?请大家读一读,用"!!!!"表示。(生读,并做记号)生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相似文献   

18.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19.
王美云 《云南教育》2000,(11):32-32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课题,学生读题。2.观看课文录像片,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件什么事。(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综合学生发言,在银幕上映出概括语: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4.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的学习习惯,并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二、讲读课文第9自然段1.自由读第9自然段…  相似文献   

20.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语)问题是"发动机",精彩的课堂必须有精彩的问题。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在课堂中巧设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深入思考。让我们走进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细细品味他们高明的课堂发问艺术以及精彩问题带给课堂的勃勃生机吧。一、欲擒故纵:在学生思考的纰漏处反问思维有瑕疵,一次错误就是一段精彩。欲擒之,先纵之。就文本的解读而言,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也有颇多的"幼稚"和"错误"。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思考和捕捉这样的细节,巧妙设置情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给予其肯定,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随后,再话锋突转,提出反问,让学生在惊讶之余,茅塞顿开。请看片段——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羸是个"射箭能手"?请大家读一读,用"!!!!"表示。(生读,并做记号)生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