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按照唯物史观,财富在本质上只能从主体及其实践的存在去理解,即财富就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与人本身发展的一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践的现实化就是劳动.为此,社会的财富形式的理解必须以劳动这一本质的规定为依据.西方经济学里所谓的物质、货币、人力、知识、技术、信息的财富形式指称不过是实体性的直观表述,不是科学的识别,需要重新辨识和纠正.而以劳动这一主体本质来看,基于劳动(生产)关系本身的内容和变化,财富形式包括客体的使用价值、中介的交换价值和人作为生产力规定的三种形态,这三种形式的历史呈现具有辩证发展的过程性,表现为特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形态下,财富的主导形式是物质客体的使用价值,尺度为具体劳动;在商品经济形态下,财富的主导形式是交换价值(资本),尺度为抽象劳动;在产品经济形态下,财富的主导形式是“人作为生产力发展和占有”的主体形式,尺度为人的发展或本质力量本身.财富及其尺度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即后期的形式和尺度是以前期的形式和尺度作为历史环节发展而来的,处于扬弃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六形态”和“三形态”,“六形态”和“三形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二者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的技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明显,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主要从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等方面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与教育形态"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不同形态决定着教育的不同形态和范式."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然和应然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经历着"依存型联合体"、"契约型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具有"和谐特征"和"和谐追求"的社会形态,也相应经历着"经验形态的教育"、"技术形态的教育"、"交往形态的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努力构建以"科学发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技术形态的教育,迎接交往形态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科学不创造价值,主要是因为科学在其两种存在形态上,作为以往的“物化”了的科学理论不能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而无法成为创造价值的要素;正在进行的活劳动形态的科学劳动,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直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劳动,而不是经过交换实现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以创造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导论"教学中,应讲清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科学体系、科学定位.科学涵义包括内容、来源、性质、地位和作用五个方面.科学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表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关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定位包括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及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从横向上展开,实际上有三个不同层次,即人的本性、特性和本质。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人性的静态说明。由此出发,动态说明人性,可将之纵向展开为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对立统一。其中,自然性的内容是物质性,形式是个体性;文化性的内容是精神性,形式是社会性。所谓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是肯定人类历史是一种物质运动过程;二是肯定这种物质运动是以精神发展为形式的;三是肯定这种精神发展是以社会关系不断拓展为特征的;四是肯定理想社会将实现以自由为尺度的平等。这意味着,唯物史观正面临着从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心理学受其狭隘的科学观的影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缺乏“人性”的科学;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使“人性”这一主题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心理学要结束危机,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唯科学主义的狭隘的科学观,重构一种与自身性质相符的新的大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以实现心理学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科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发展异化为人的“技能”发展,“价值理性”受到冷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被边缘化。坚持发展性是思想道德教育彰显其生命力的重要原则。为此,要在正确看待人与技术辩正关系的基础上,以“引发”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为契合点,遵循“适应——超越”的内在规律.以求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负效应产生的后果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本文认为科技负效应的根源在于人,在于人类以科技应用的不恰当,消除科技应用的盲目性,把它的发展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轨道上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科学技术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传统价值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直辖市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索人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中西方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变迁,描述了西方高校人教育的复归潮流,对中国高校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工程教育中,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地联系与融合是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不断走向通识化、综合化和复合化。其次,应该注意到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结合的时代性、文化性和特殊性,提升工程教育的内涵和品质。再次,以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为抓手,在工程教育中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联系与融合;通过借鉴STS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工程教育中得到更好地结合。最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工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推动着工程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语境下“科学挤压人文”命题的审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语境下,"科学挤压人文"这一命题并不必然成立。在中国,人文传统的断裂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文教育的空疏化、政治化是人文精神失落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权力合法性基础的转移所导致的经济功利主义的强旺是其失落的外部诱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却没有滋生出现代科学精神,其中有深刻的文化内质根源。中国现代科学文化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出现,却经历了一个与传统文化纠结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文化,却又与西方的人文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意义与对科学文化的天生免疫力,构成了中国科学与人文问题的具体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6.
时代不同,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也必然不同。本文在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上,回顾了中西方在历史上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即东方的君子和西方的绅士。进而,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简单对比了东西方理想人格内涵之不同。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君子”与“绅士”的历史阶级性,以及他们对技术的排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人文、科学、技术三者融合的角度论述了现代理想人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人文的健康融合是今后文理科发展的新趋势,人文、社会领域应广泛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不能舍弃人文取向,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而科学领域应培养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修养,肩负起社会责任,使科学朝向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史运伟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9-50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随着图书馆应用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逐渐淡漠。本文提出了在努力发展图书馆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是今后图书馆学发展的趋势,二者也是图书馆学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人文精神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新世纪以来的图书馆学人文研究进行了综述,探析了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精神、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权利等相关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