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佘力焓 《情报杂志》2022,41(2):112-118
[研究目的]专利审查高速路是专利审查国际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合作审查以提升全球专利申请量激增情形下的审查工作效率。[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专利审查高速路的运行效果以及对于COVID-19疫情影响的反应,以期为明确我国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的政策方向提供参考。[研究结论]专利审查高速路的专利审查国际协作模式能缩短审查周期、提升授权率、减少专利审查意见次数和缓解审查积压。虽然COVID-19疫情对全球的专利审查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专利审查国际协作模式能较好的抵御COVID-19疫情带来的风险。专利审查高速路基本上维持了专利国际申请在全球范围内审查的稳定性,并在部分国家持续提升了专利审查工作的效率。对此,我国应推动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17 年 “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据,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合作情况。首先使用生存分析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描述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量和存续期情况,然后建立随机效应的Cloglog离散时间模型,进一步探索多种接近性因素、跨国合作经验以及国家研发实力对“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利合作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缺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2)“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的地理接近性影响日益减弱,而社会接近性和技术接近性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合作进程的稳定性;(3)跨国合作经验累积以及国家研发实力提升对稳定“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有着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为建立深层次稳定的专利合作网络提出建议:中国可以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沟通,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3.
专利审查高速路的运行情况可以印证专利审查高速路的制度成效。专利审查周期的缩短和专利审查工作效率的提高等优势促进了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和成员的全球化。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专利审查高速路参与率得到提升,有利于专利审查高速路的长远发展。面对日益激增的全球专利申请量,专利审查高速路表现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作为IP5 PPH的主要成员,我国应着眼于前瞻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制度的构建,适时加入Global PPH,为我国企业的专利布局、占领国际市场提供先机。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前世界范围内专利审查高速路的现状,分别从两个方面具体探究了专利审查高速路是如何缓解或加重后续申请局专利积压的,认为专利审查高速路尽管有助于减少针对每项后续申请的重复检索与审查工作,但若处理不当不仅不会缓解反而有可能加重后续申请局的专利积压。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的研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竞争力评级,着重对江苏省与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研发合作与学术研究合作两个方面进行项目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思考了近年来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做法,为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2009至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论文合著及产出面板数据,构建共生度指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沿线国家科学合作协同互惠现状与共生演化过程,揭示合作与创新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所处各个共生阶段的沿线国家对共生情况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橄榄型;互惠共生与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竞争力以及开放程度相关,中国作为共生网络的核心国家已经与多国建立起稳定的一体化互惠共生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共生的国家对的增速加快,共生网络规模、连通性与聚集性增强,沿线各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步提升,实现合作共赢,推进“一带一路”整体的协同发展。以期为中国及“一带一路”科学合作相关政策强化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技园区建设已成为中国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抓手。为深化对非洲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认识,明确未来一段时期中非科技创新合作的战略重点,以“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21个科技园区为样本,从创新生态系统、主导产业、实际开发进程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科技园区都重视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对非洲本土资源特色与技术需求重视不足;同时,大部分科技园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政府管理和公司管理模式为主,存在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不全、投资与执行力不足导致实际开发进程缓慢等问题。提出通过中非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鼓励和支持非洲国家设立离岸创新飞地、深化中非产能合作、输出中国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经验等。  相似文献   

8.
全球专利申请激增,专利国际申请费用成为专利申请人获得一国专利权必须考虑的成本,主要为价格成本和交易成本。各国政府根据专利国际申请的态势和本国的国情来制定专利申请价格,因地制宜调整专利国际申请所需的费用。同时,许多国家积极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专利审查高速路)之中,该合作模式本身并不需要支付使用费或仅仅支付少量费用,且能提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减少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次数、降低继续审查请求及申诉率等,从而降低专利申请至授权之间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刘哲堃 《预测》2023,(4):43-50
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契约环境、区域贸易协定水平深度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与之间的内在机理,利用2002—2020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内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出口的HS6位码产品层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深度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的契约环境可以强化这一正向作用。扩展性分析还发现,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影响以及契约环境在该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中低收入水平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更加明显;“WTO+”条款内容深度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而“WTO-X”条款内容深度是否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未得到实证支持。本文不仅扩展了区域贸易合作和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研究,也为我国在未来全球不确定性环境下深化合作的区位选择上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武兰芬  余翔  周莹 《科研管理》2010,31(6):80-90
摘要:专利领域的区域协作已经成为21世纪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推动区域科技、经贸发展的重要趋势。美日欧中韩等主要国家知识产权局就推动专利审查达成多边或双边的合作计划。在海峡两岸日益友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开展专利审查合作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海峡两岸可以采取持续推进的模式发展专利审查合作。  相似文献   

11.
技术距离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2003-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33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基于分布滞后面板数据模型,探索了技术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技术距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正向关系;从技术领域分类回归角度,我国具有相对优势技术领域(A类、B类、F类、H类)的技术距离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负向关系,我国具有相对劣势技术领域(C类、D类、G类)的技术距离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正向关系,而我国不具有相对优劣势领域(E类)的技术距离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合作,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转移转化、合作网络与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新形势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创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总结经验,找准科技合作领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研判了未来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任务,进一步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基础,提出了具体的科技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来的. 习主席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出访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两个倡议连在一起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影响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 首先,它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实体和机制;其次,它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如上所述区域合作平台来推进合作发展;第三,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它的愿景是与各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摘要: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成果丰硕。尤其是“一带一路”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已然成为对接各国发展战略的粘合剂。诚然,科技与文化发展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国家间文化的生态状况,而且在世界互联互通的发展中逐步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因此探究科技和文化的合作发展,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点面结合,以“一带一路”沿线7个合作紧密的国家为典型,全面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合作发展的现状,窥见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文章以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了解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情况,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原因。根据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情况,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度的策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文明交往论强调人类各文明在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合作和交流,与习近平主席提出旨在实现平等合作、互通有无、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好的契合点.文明交往论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武器,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处理好诸多复杂关系和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沿线国家真正地了解中国,更好地做到增信释疑.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方位地揭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发展态势,本文参考ESI提供的农业科学领域期刊和农业学科高被引文献的百分位数阈值,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6,658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合作发表的论文作为数据基础,使用一系列科学计量方法及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宏观(国家)、中观(科研机构)以及微观(合作研究内容)三个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在合作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合作机构来看,属于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从合作研究内容来看,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其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气候合作,对实现共建国家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一带一路”能源经济模型(CGEM-BRI),模拟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和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低碳转型路径,分析了共建国家低碳转型潜在的资金、能力建设和管理制度需求,给出了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气候合作的建议。研究发现,为实现2100年全球1.5℃温控目标,到205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整体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至少要达到65%;共建国家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s)中的低碳发展目标保守估计需要19.2万亿美元,且不同国家资金需求领域有着较大差异。为满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低碳转型的需求,中国需要加快气候合作战略与经济转型及国际化战略的深度对接;发挥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助力共建国家能源低碳转型进程;推动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加速落实,促进“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合作;加强气候合作的能力建设,分享碳市场建设的经验,推动建立广泛参与、各尽所能、务实有效、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