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锋 《今传媒》2010,18(10):114-115
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深深影响着以往的旧媒体。如今,在经数字技术催生而产生的新媒体的冲击下,关于"报纸消亡"的声音不绝于耳。数字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重创了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报业。但数字技术也为报业的涅槃提供了机会,这正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闫晓蓉 《现代传播》2022,(11):37-45
技术图像是经文化科学生发的技术存在物。在技术意向性原理上,技术图像的穿透性不仅包含具身关系的感知体验,也包括了现象学常量与诠释学意义上的符号同构,这种同构体现出它自身在诠释学维度上的无限韧性;此外,手势作为一种界面,在技术图像生成的路径之中起了透视主义的多方诠释功效,并预言着媒介的发展趋势;后历史时代的技术图像作为象征符号的复合体,将图像置于不死的轮回,同时借由东方美学的启迪进入一种软现实媒介美学维度。技术图像的物种生成和演化需要启发网络协作的集体想象力,以此创造出内生性的未来,此外,在视觉机器高度扩张的今日,图像的“看透”“诠释”等话题需要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5.
认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的历史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传播研究的历史上,“媒介权力”(mediapower)是各种问题产生的核心。虽然研究者尚未有意识将一些重要理论整合成关于“媒介权力”的学说体系,但是他们为建构理论而设定的研究方向、认识对象和问题意识,都趋向于“媒介权力”这一思想的核心点。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从西方“媒介权力”研究的主要历史断面上,观看传播研究的思想内核及建立在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批判/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探讨我们可以借鉴的,可称之为方法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往传播学对拍照美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拍行为、美图现象、图像呈现几个文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拍照美图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图像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本文以数字图像滤镜的媒介性为研究切入点,采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视角,把数字图像滤镜作为一种符号技术,对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进行了媒介考古,并通过对胶片数字图像滤镜的分析,关照普遍意义上数字图像滤镜生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符号技术原理。研究发现数字图像滤镜的生产是数字滤镜设计者通过二进制算法在已有摄影美学元框架下进行符号资源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技术实践活动。滤镜数字化的形态使得这一视觉文本中信息价值、显著性与框架三个关联的系统变得隐藏而不可见,资本逻辑主导着这个不可见的符号技术实践过程。数字图像滤镜使得滤镜的媒介逻辑得到更充分的展演,但媒介形态的演进总伴随着媒介自身原有美学特质的损耗,滤镜从物质实体到数字算法的媒介演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世界的失真与审美观念的同质。  相似文献   

7.
关于媒介性的讨论已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需要讨论,媒介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行动力。对此,麦克卢汉暗示,人在被技术延伸的同时也将技术转化为媒介;西蒙东看到了技术系统使系统内的技术物互为媒介;基特勒则反转了麦克卢汉的命题,指出技术将人转化为媒介。这三个观点同时指向了媒介的生成性:媒介的生成性体现为媒介将一切人与物都转化为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感官研究、多感官传播研究的兴起,感官与媒介间关系的讨论颇为热络。眼镜与助听器是弥补人类感官的最主要媒介,然而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鲜有详细的考察。本文试图关联起一系列来自德国媒介理论传统的概念如卡普的器官投射、沃格的生成媒介与弗卢瑟的技术图像,探讨媒介与多重感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依照“中介”工具的定位被纳入到媒介技术物的范畴之中,媒介的外延得到了空前扩展,然而媒介的内涵却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这一情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介范畴的延展与更新,以及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媒介技术物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是为人所控制的工具、为人带来福祉,还是为人类生存制造了新的困境?健康码这一集信息的智能识别、生成、存储与传输功能于一身的全新媒介技术物无疑是一个思考上述问题较为切近的切入点。本文使用阿甘本对“装置”和“决断”的阐述以及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对健康码以及其它媒介技术物展开分析,总结了聚集、自动化、感官同一化和治理术四个层面的装置特性,指出作为“决断装置”的媒介技术物通过持续建构“主体”与例外之间的区隔,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了新的问题。论文最终讨论了如何将媒介技术物进行去装置化,从而寻找潜能,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0.
“图像-媒介-身体”这一三位一体的图像人类学理论将媒介规定为经验图像的中介场所,并且强调“身体”这一活媒介,为我们重新理解人和媒介、身体传播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作为精神图像神明无法自现其身,因此俗民需通过一系列幻想媒介才能完成人神交流的目的;俗民和演员的身体是一种活的媒介:俗民对乡土、宗族、神明的记忆与想象的图像在身体这生命的媒介中生发和被体验;演员将其身体作为媒介提供给无法自显其身的神明,使其向俗民传达神明和达官贵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分析部分西方媒体利用图像歪曲"3·14事件"事实的方法、原因和图像产生的社会语境,指出西方媒介的涉华报道是"他者化"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外部表征,是一种文化自觉——通过对非西方国家的"他者"化的建构维持其文化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与盈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果  龙华 《新闻前哨》2008,(8):100-102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符号完全可以在一种新媒介上迅速而自由地传播。创造一种兼顾报纸、广播、电视等所有传统大众媒介优点的新型媒介形态,将不同类型媒介集中在一起——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介事件是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传播形式,最早出现在欧美电视界,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大量采用,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电视媒介事件——传播的新形式与新效果》一文对媒介事件产生的历史,电视媒介事件的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了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电视媒介事件”这一传播现象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9,(11):52-59
在《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一书中,埃德蒙德·卡彭特提出了媒介偏重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媒体,我们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取和交流这条信息和见解。文章分析了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与伊尼斯"媒介偏向"概念的异同,并借用媒介偏重概念,分析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大众媒介的媒介偏重。研究发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各有不同,在意义的传递与表达上也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直观的;文字是联想的,图像是强迫的;文字是间接的,图像是直接的等。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互相补充,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同时指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还指涉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在表意上的差异,以及文字所代表的印刷文化与图像所代表的视觉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者陈卫星在文章《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中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出发,认为我们不仅应把媒介视为技术和文化体系,而且应该将其视作一种历史结构,这提示我们要“关注新媒体与社会生产力的升级换代的关系,与受众的接触界面的接近关系,与媒介技术植入权力序列的关系,以及媒介技术的制度化过程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相似文献   

17.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媒介制度处于不断的转型之中,而要掌握媒介制度变革的趋势就需要对媒介制度变迁的规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对现有媒介制度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制度主义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历史制度主义理论通过对媒介制度进行大跨度、历史图景式的研究,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制度范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发现不同范式之间的起承转合,发现媒介制度变迁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时性因果关系,从而为一个国家媒介制度的变革提供参考。这一新的理论范式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身体”问题是对“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反思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论域.事实上人类在近现代媒介技术产生之前,主要以身体为媒介实现人与自身及周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媒介技术形态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图像、影像传播再次突显了人类身体及身体语言、身体媒介的重要性,身体媒介的原初性也应在媒介传播研究中被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