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问题“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开展模型建构在思维型课堂中的应用探究,采用模拟实物和画图的方式进行模型建构,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过程,以期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其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用模型模拟许多生物学现象时,往往会使这些现象变得易于理解。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扑克牌"模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优势明显,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设置了“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构建活动.该活动用橡皮泥制作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利用扑克牌代替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材料用具 普通扑克牌两副、剪刀一把、铅笔一支、A4纸若干、回形针一盒、订书机一个、订书钉若干、直尺一把.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7,(12):63-64
在"减数分裂"一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通过讲解同源染色体的定义,推导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再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建构模型进行巩固。  相似文献   

5.
谢德娟 《考试周刊》2011,(51):188-189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以其微观、动态、连续带来认知困难而成为教学的难点。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变文字的抽象、静止为模型的直观、动态,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气氛浓郁,学生当堂能深刻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掌握染色体的变化,与播放多媒体动画相比学生掌握知识更深刻牢固。  相似文献   

6.
基于认知结构、过程与功能三个维度研究"减数分裂"教学,分析教学问题,寻求问题解决,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回顾补习初中知识经验中,设计形成先行组织者,实现了初中与高中相关认知结构的衔接;在初、高中教学衔接中实现"同源染色体"学习活动的前置,有效分散了染色体行为变化学习中的认知负荷;显化事实与经验以感知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模拟观察研究实现"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发现式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一节,新课标中的内容目标要求是"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除橡皮泥模型外,还有众多模型可在教学中应用。笔者在教学中开发了"手指模型",并将其与现有的几种模型尝试组合使用,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以下是对常用的两种实物模型和手指模型进行的比较。1原橡皮泥模型的优势和缺陷  相似文献   

8.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主要有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教学实践证明,实物模型建构因受材料、场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完全得以实施;而SMART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工具,能有效消除人机隔阂,其文本和图形呈现方式独特多样,为建构虚拟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学以制作模型—分析、修正模型—完善模型为线索,突破什么是减数分裂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9,(8):63-64
根据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流程: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对"减数分裂"一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进行模型构建,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解建模过程,提高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