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教师理想道德人格是对教师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定格,是教师人格的应然性规定。它不但具有阶级性、现实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等一般理想道德人格特征,而且具有以形成示范、表率人格为根本指向,以无私奉献为价值指针,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内容等职业特征。教师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包括社会塑造和自我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理想人格是指人格的应然、完满状态。《论语》和《理想国》含有丰富的理想人格思想。词频的高低和比例显示,《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是"仁义礼知信"五位一体、动态互动的君子形象:以义为质、以礼而立、以知为基、以信为用、以仁为本。《理想国》中的理想人格典范则是以正义为核心,超越世俗欲望,节制、勇敢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3.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教师理想道德人格是对教师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定格,是教师人格的应然性规定。它不但具有阶级性、现实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等一般理想道德人格特征,而且具有以形成示范、表率人格为根本指向,以无私奉献为价值指针,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内容等职业特征。教师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包括社会塑造和自我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理想人格是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们行为表现的标杆。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古代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通达人格,道家追求的是顺遂自然,与道合一的洒脱人格;西方古代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描述着重点在于理性的实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又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树立起我国的现代理想人格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树立起我国现代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理想人格是理想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品质,是表征人格发展最佳状态的范畴。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看,理想人格应界定为仁者、智者、强者、美者的有机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德、智、体、美四育并进实现仁、智、强、美和谐发展,是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当代诉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有责任、有信念、有本领的青年一代,这其中蕴含了新时代青年真、善、美理想人格的价值优势。"求真"属于理想人格之根基,新时代青年要在求"理想""史实""科技"之真方面多下功夫;"向善"是理想人格最根本的价值优势,新时代青年应在向"以群体超越自我"之善、"以正义向导利益"之善、"以理性规避欲望"之善上花功夫;"臻美"是理想人格最本质的价值优势,新时代青年应积极追求臻"高尚责任感""发奋图强""全方位发展"之美,培育新时代青年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的,其人格的最高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精心设计了理想人格模式。“士”、“君子”、“圣人”及“成人”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孔子以所仰慕的“圣人”勉励弟子,以所乐道的“君子”人格规约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任凤琴 《文教资料》2014,(16):96-97
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民族备受推崇的人格典范,它反映出社会的、伦理的、人生的基本价值标准。因而理想人格的养成一直是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逻辑考察的方法,对理想人格的基础、理想人格的体现和由狂入圣诸方面诠释了王阳明心学视阈中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闫玮 《文教资料》2006,(23):80-81
在动荡纷乱的魏晋时期,士人们不断刷新并完善着理想人格的形态,他们从汉末“崇德尚礼”的道德型理想人格转而崇尚兼具“才性”的政治型理想人格。又在玄学人格思想的影响下,转变为对玄虚疏放、风神潇洒的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然而,真正自觉追求并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精神的,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们。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格理论或理想。儒家以“圣人”或“贤人”为理想的人格模型;道家以“真人”为理想的人格模型;墨家以“强者”为理想的人格模型,构成了我国古代理想人格理论的三大线索。  相似文献   

13.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以儒家的“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在对理想人格的理解与追求上和前人相比,更具现实性、开放性和理性的思考。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个人的选择是影响曾国藩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历史环境成就了曾国藩一世的功业,同时也决定了他理想人格的悲剧性结局。对这一代表了传统社会主流意识的人格模式的反思,有助于当代人更好的确立及实现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根基,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圣人、君子两个不同的层次,文章着重分析君子人格,展现了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心理思想不把理想人格当作某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总是将其置于感应关系中。感应关系注重相互影响:对理想人格采取感叹、比兴、以具体言行呈现形象的叙事方式能加强其感染力;而以崇敬之情、凝聚的精神去了解理想人格也容易与之发生感通。对理想人格的内在理解须经过人格转化的过程,以自身的体验印证理想人格的言行。诠释、感应、人格转化同时完成。  相似文献   

20.
儒家张扬起沉思实用生活智慧的标帜,在其交往理论中,确立了以“德”为目的、以“信”为基础、以“正”为准则等基本原则;高度重视了交往实践与理想人格培养的关系,认为交往实践在人格塑造中具有双向互动作用,在人格形成中具有双向建构作用,在人格确认中具有相互凸显作用,并把交往实践视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他律途径。儒家的交往理论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优化人格培养环境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