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高校的学生工作系统中,"80"后的辅导员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而他们在工作中面对的大学生群体是"90"后的一族,80后的辅导员如何走进90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去管理、教育、服务"90"后的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苏香兰 《教师》2011,(5):110-111
我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幸福主要是由教师"操纵"的,特别是班主任,要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但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的、没有办法的,甚至管了没有效果的,不愿意去管的"死角",可能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盲区",这种教育的盲区小则为安全隐患,大则可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而"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越来越趋于"非主流"化的"90后"大学生。如何使"80后"辅导员敲开"90后"学生心门,已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和需要教育的生物。教育是一种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其真实意义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那么,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欣赏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给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学生自觉地发挥优势,克眼不足。但笔者以为,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7.
陈为强 《辽宁教育》2014,(11):33-34
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不缺少"平静"的事情,但缺少的是让学生感到"惊动"的事情;常常不缺少"平凡"的事情,而缺少的是让学生感到"惊奇"的事情;常常不缺少"平淡"的事情,而缺少让学生感到"惊喜"的事情。过多的"心平气和"的教学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沉默、静止和学习上的麻木和麻痹,让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平庸。  相似文献   

8.
创"和谐"氛围,立管理之本,是我对许慎小学管理理念的个性表达,也是对学校管理的又一种感悟。教育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对一个学校管理者来说,应该让每一位教师感到无形的教育氛围,自觉的去享受教育者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感到经过几年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9.
尚作翼  张颖 《家长》2011,(10):39-39
儿子天天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他聪明、热情、有礼貌、热爱学习,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尊敬长辈,爱帮助他人,善于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身边的朋友总是问我们:"你们是怎么把孩子教育成功的?"每到此时,我总是感到非常欣慰。其实,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并不是有多么成功,只是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天天的积极性,和天天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黄国栋 《文教资料》2014,(35):115-116
当学生对大学的课程毫无兴趣,整天躺在床上睡觉,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批评毫无感觉,对父母亲的劝导只感到厌烦,对其他同学的进步漠不关心,对自己的现状视而不见,学习、生活起来无激情无目标的时候,表示学生已经"橡皮化"了,成为大学生中的"橡皮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导师,如何防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橡皮化"是其神圣使命,如何使已经"橡皮化"的大学生褪"橡皮化"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正是"教育公平"的本意所在。"分层教学"是同"教育公平"背道而驰的。替代"分层教学"的学习方式不是基于划一教学的学习,而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教育多停留在机械的"物化"层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从"用人文的语言解决摩擦""用人文的行动亲近学生""用人文的方式转化学生""用人文的要求激励学生""用人文的艺术机智育人"五个方面,谈了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实践"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魏文霞 《考试周刊》2010,(21):207-207
不少老师宁愿多上些课也不肯当班主任,的确,班主任工作既无现成的教材,又无具体的模式,费心劳神地做了许多努力.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这使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累得冤枉,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太习惯于“管”人了,且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如跟学生发火、大声指责学生、让学生写检查、请家长等。这种情绪化的教育不仅加重了师生双方的心理对立,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有损于教师师德的展示。  相似文献   

14.
李永洛 《考试周刊》2009,(38):19-19
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既感到幸福激动,又感到肩上担子的繁重。教师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是因循守旧,还是开拓前进?经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必须转变旧的师德观,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5.
从阐述"尊重的理念"入手引向"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并采取大量的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了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和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尊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久宽 《化学教与学》2012,(2):5+28-5,28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张磊 《成才之路》2010,(30):I0008-I0009
为什么最优美、最生动的语文课有时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这让我想到了总会让人感到"神秘"和"难解之迷"的"黑洞"。其实,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盲区、误区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低效、无效的环节就是"黑洞"。这些黑洞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而无趣,学而无法,学而无果。下面,我就从黑洞入手,来探究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富家子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如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甚至社会的文明秩序。辅导员要在充分了解"富家子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后,开拓工作思路,提出对"富家子女"大学生教育的对策,为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