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实现“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和必要路径。当前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专业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不足等问题,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探索推进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应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多维路径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推进研究生“基因工程与遗传学”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组以课程思政目标为指导,探索出了“线下理论授课、线上微课程建设、线下线上互动讨论”的模式,针对专业知识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切实增强专业课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提升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不仅是新时代商科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管理学课程思政要注重和中国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系统、辩证、权变、协同、人本、创新”等核心管理思想,多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途径,赋予管理学课程教学新的方向和新的使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校研究生翻译课程思政教育,可以结合该课程双语、双文化的特点及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双语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著作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继而开展中译外翻译实践训练,加大中国翻译史研究,同时训练学生利用外语进行有关中国翻译理论的学术写作,积极对外译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翻译学术“走出去”,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贯穿全课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潜在的人文素养、贯彻实施课程思政理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实施目标,充分发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优势,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式,实现文学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6.
课程理念是对国家意志、教育价值、学科特质等的高度凝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教师应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对标课程理念,以此明晰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理清历史课程内容、强调内容价值引领、突出师生的双主体性、强化教学评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史学素养“六大意识”,并在明确史学素养培育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联结主题与史实、史料以及史感,融通“为学”“为教”和“为人”,进而以“教—学—评—研”一体化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李涛  李静  张国凤 《教书育人》2023,(3):103-106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要从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融入点建设、教学方法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五大环节,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有效落实于育人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8.
“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是艺术类专业以及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设计制作技能,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以课程思政在“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为研究对象,结合学生与教师的现状特征,围绕“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以及应用路径进行研究及阐述,为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强化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可心 《成才之路》2023,(16):109-1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文章立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这一培养目标,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针对目前存在的中国历史选课性质及教学目的的认识误区加以评述,认为中国历史选既不是中国古代史的附庸亦非古代汉语的翻版,而是一门交叉边缘的综合性课程,是历史专业的工具和基础课,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加强史学修养。  相似文献   

11.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深入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建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例,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竞赛3个方面,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主义盛行的当下,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导向的金融史课程及其思政教学对于回归金融学科传统研究范式、纠偏金融人才培养重“术”轻“道”之倾向都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依托金融史课程,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导下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此打造以“金融—世界—人”关系为内核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从专业教学入脑到思政教学入心、从低阶思维培养到高阶思维形成,并最终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目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四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增量,承担着帮助学生确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教育功能,承载着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的育人使命。高质量建设“四史”课程,需要在学理上阐释课程的基本定位、内容边界、建设理念三个基本问题。要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逻辑中把握“四史”课程的整体定位,在课程内容的主题进阶中把握“四史”课程的个性化定位;要准确厘清“四史”课程同思政课必修课的内容边界、“四史”课程同传统史学类课程的内容边界、“四史”课程内部的内容边界;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理念、系统协同的内涵式建设理念和“大思政课善用之”的开放性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课程思政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的融入,教师以优秀工程案例和杰出工程人物为出发点,以课堂授课、课堂研讨、优化考核的方式,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同时,提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穿插式思政融入模式和“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引导式思政学习模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坚持传授与引领并重,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使其树立远大职业发展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创“三全育人”的新局面,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必要。分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述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课程思政的路径。旨在通过公共英语课教学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知识、能力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学前教育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主要有:课程思政元素路径挖掘探索、修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等。  相似文献   

17.
结合“测绘保障”专业课程特点,分析了课程思政的需求和意义,着手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并行,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行,通过“以史思政、以人思政、以识思政、以践思政”四个渠道,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潜在的内涵,将其生动有趣地融入课堂教学,铺设有效开展“测绘保障”课程思政之路,提出通过多方协作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凝聚团队力量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实现专业能力与德育培养的有机结合,达成“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高等院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历经多次改革发展,始终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重任。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从“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视角出发,探索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以土建类专业课程为例,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实践和研究,依托“五双合一”的现代学徒制育人平台,以企业实战项目为主线,将知识能力培养与素养培养相互融合,将“思政”元素嵌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传“工匠精神”造百年建筑,以“科技创新”圆复兴之梦,做“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创新”的新时代“四有”建工人才,实现课程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20.
要反思现有“比较文学”教学方向与方法的局限性,探索该学科课程思政的新路径,首先需要探索学科理念和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内在联系:两者都强调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文化自信,强调思辨和知识的实践价值。由此出发,“比较文学”教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强化中国文化历史经验及中国学术理论建树;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升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