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策三先生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激起了一场关于新课程改革是否“轻视知识”的大讨论,许多著文已经从知识发生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王先生的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试从代价论的视角对王先生的论点予以回应,即认为新课改“轻视知识”之嫌恰恰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代价。因为新课改吸收当代知识观合理成分,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进行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诠释,必然在价值取向上有所取舍。淡化和克服传统静态知  相似文献   

2.
王策三教授写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与钟启泉教授写的《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最激烈最令人关注的论争。双方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对待知识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王策三教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和钟启泉教授的《发霉的奶酪》这两篇文章中所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转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以及有关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精英主义教育和大众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最近,针对王策三教授《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钟启泉教授发表了《谁是“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代表?》一文。文章包括三个问题:(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文章认为,“短短三年来,我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央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引发了诸多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在其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中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及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这种教育思潮在实践中将导致的后果恰恰是会降低人才培养的素质。笔者将就其一些核心观点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6.
说到教育争鸣与探讨,不能不提起2004年的一场震动全国的南北争论。这场争论直到今日都在不间断地延续——[事件回放]2004年第三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教育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导师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这篇长达4万余字的文章尖锐地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它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针对王策三的观点,2004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问题进行论述。两位学者的争论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和对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认识,引起了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矧匕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相似文献   

8.
知识不是百宝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策三先生在他的大作《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里面提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有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具体表现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宣传了很长时间,现在还在流行,并从理论走向实践。于是王先生要求坚决摒弃这一提法,要为素质教育正名(实质上是要求抛弃素质教育),主张恢复“应试教育”,提倡追求升学率。王先生的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危害的,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们的批驳(见《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但是从理论深度上对这些错误观…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所针对的问题是“一切为考试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的教育价值观对课程体系和学生人格的扭曲。近来,有些人对“素质教育”及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同看法。任何真诚的学术观点都值得尊重,但观点只有在商榷和对话中才能显现真理性。有鉴于此,最近,有幸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宏篇大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主持人注:本刊曾于2005年第3期、第4期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转载,下文简称为《“轻视知识”》),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刊登了王策三教授的一篇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评论》),文中对近些年来在学界几成定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批判,得出了许多有违历史逻辑的观点。一、“由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育把让学生学习系统知识视为教育的核心,这种“知识中心主义”倾向致使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背离了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反思了多年来我国教育“唯智是举”的弊端,旨在解决基础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学科本位严重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实施的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谋求其他素养和知识素养协同发展,并非“轻视知识”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对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以“必要·够用”为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由于对这一原则在理解上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现象。缘此,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高职教育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辨。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被轻视”与“定位不准确”问题有内在的联系。高职教育的“地位被轻视”会加剧社会公众“重学术、轻技术”的心理,进而加剧高职院校的“自卑”心理,“处危地而图存”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未能正确分析形势,把高职的不景气归因于“高职身份”,在办学过程中没有研究和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导致“定位不准确”,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地位被轻视”。  相似文献   

14.
Y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橘子》从2002年12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尝了一口“教育”这个“酸橘子”。当前,大家把“橘子”嚼出不同的“味道”,各种呼声不绝于耳,并有好事者提出《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理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人为对立的做法。教育学家杨东平说得好,“‘爱是果实’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样,不是一个学理,更不是教育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还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橘子》呼唤的…  相似文献   

15.
承传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改实践呼唤哲学的思考 包括语文课程改革在内的这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已经有了七八年。纵观这场新课改的整体实施与具体运作,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上行下效,闻风而动,新课改几乎成为一种“举国体制”,简直是一呼百应。继而,歧见产生,“同床异梦”,但是,持不同意见者毕竟“投鼠忌器”,噤若寒蝉。随后,矛盾公开,争论蜂起。从全局看,是以王策三教授所写《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和钟启泉教授所写《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的论争为代表,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并得到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6.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 ,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干扰教育、课程改革 ,必须坚决克服。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 ,要认真对待。它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 ,对教育改革误解。我们必须赋予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教育的科学内涵 ,加强教育理论建设 ,倡导多样综合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知识都可以划分为“普通知识”与“高深知识”,而且两种知识的划分在从古到今的教育思想中均能找到依据。在古希腊,paideia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即被视为普通知识与南深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柏拉图指出,音乐、体操、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代价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代价论视角审视,新课程改革“轻视知识”之嫌恰恰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付出,淡化对知识获取结果的死记硬背,转向对知识获取过程的体验和发现,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改至今,成绩喜人,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呼唤人文,但更要呼唤人文教育的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然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为做“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数学实验”除了实现既定的课堂知识目标之外,最大的价值便是实现了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由持续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隐性目标”。本文通过《几何画板》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实现课堂隐性目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