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火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的死亡是个悲剧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一个活生生的人没了,自然是一出悲剧,然而不禁有人要问:孔乙己生活得那么无奈,那么没有自尊,他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人笑几声,死了不正是解脱吗?也许这才是他最好的去处,那不正是他的喜剧?悲剧亦或是喜剧?鲁迅给了我们这样的解读: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则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相似文献   

3.
赵芳同学问:《项链》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有人说它“是一出带悲剧性的讽刺喜剧”,对吗? 《项链》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不过它不像一般悲剧那样凄怆沉郁,悲壮凝重,它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富有哲理具有警世作用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喜剧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主人公的性格是否“有价值”。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地理解“有价值”,悲剧人物不只是那些先进、英雄人物,还应包括那些“不足道”的,甚至性格上有这样那样弱点的小人物,只要他们的性格上或多或少地含有值得肯  相似文献   

4.
迪伦马特的剧作是介于传统戏剧和荒诞戏剧之间的一种戏剧艺术,他创作的悲喜剧有独到的美学意义。首先他塑造的戏剧人物打破传统悲剧和喜剧人物有固定程式,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其次他的剧作往往用喜剧的场面表现悲剧的主题。第三.他借助于怪诞的手法增加喜剧效果.制造距离感。  相似文献   

5.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就揭示了生活中悲剧和喜剧产生根源的一致性,因此,鲁迅的小说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总是互相联接,互相渗透的。《孔乙己》就是以“笑”贯穿全文,以喜衬悲的悲剧。孔乙己正是人们的笑声中登场的,他穷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仍然保持着比劳动者高出一等的优越感,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满口“之乎者也”的,不由令人发笑。当人们戏弄他,特别是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他时,孔乙己立刻变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威廉·莎士比亚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为了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他在他的悲剧作品穿插了各种各样的喜剧情节.本文拟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如何穿插喜剧情节以及喜剧情节在悲剧中所起的作用略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体现出他作为英国戏剧大师不凡的剧情驾御能力和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篇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悲剧色彩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内涵,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阿Q...  相似文献   

8.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轻松一刻     
《考试》2008,(2)
文学新论甲:朋友,我想不通喜剧与悲剧有什么联系。乙:当没有人买票看喜剧的时候,喜剧就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但不是消失.也不会消失。他和他的戏剧都打上了古铜色,越来越经典,巍然耸立在历史的云烟里。人们依然以他和他的戏剧人物为话语,道说个不停,不断改编重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们在重读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演员,他加工、改写出那么多杰出戏剧,让那么多故事成为戏剧经典,人类断不会忘记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有深度,他的喜剧也不仅仅是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编选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节选)。《威尼斯商人》属于喜剧,里面的人物、剧情都带有喜剧所必有的风格。莎士比亚的作品,每一次审视起来,都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经典作品,其经典就在于它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提起悲剧或喜剧,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著名命题:“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①显然,鲁迅这一论述是从审美形态而不是从文学样式的角度对悲、喜剧下的论断。藉此标准,审视中学语文教材,诸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竞选州长》、《范进中举》等名篇均可类归于喜剧作品之列。由于这些文章都分见于高初中各册课本,因此,我们往往选择的是单篇教学。而作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喜剧却自有它共同的审美价值,故本文即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审丑的角度,以上述…  相似文献   

12.
开心果     
文学新论老师:请你解释悲剧与喜剧有什么区别。学生:当没有人买票看喜剧的时候,喜剧就是一场悲剧。 (陆百丰/浙江)  相似文献   

13.
张莹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107-109
宋之的集戏剧、散文、小说创作于一身,作品颇丰,在他短暂的一生里给我们留下40部剧本、1部小说集、2部散文、报告文学集,其中戏剧作品特别是喜剧作品在中国戏剧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研究宋之的的剧作时通常都是从喜剧、革命文学等角度切入,文章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其戏剧作品,即以其剧作中凸现的人生之忧、人性之痛及抗争之苦来论述其剧作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4.
戏剧问题     
在戏剧理论里,有关悲剧角色、悲剧性格和喜剧角色、喜剧性格的区别已判然划出。悲剧性格所必备的特点已为人熟知。他必须能唤醒我们的同情。他的罪恶与清白,美德与恶行,必经在一种最令人愉快而又精致的方式中结合,并在已确定的种种规则下统一起来。例如,假使我使我的悲剧人物是一个恶人,那么我必须赋予他如此的智慧足于平衡于他的恶的意志。这条规则的结果是在德国文学中最令人同情的舞台性格是恶魔。这种性格的角色在戏  相似文献   

15.
喜剧是欧洲古代美学范畴之一。法国17世纪戏剧理论家高乃依说:“喜剧和悲剧的不同之处,在于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喜剧则只需要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悲剧要求表现剧中人所遭遇的巨大危难,喜剧则满足于对主要人物的惊慌和烦恼的模拟。”莫里哀说喜剧“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的滑稽言行,在戏台上轻松愉快地扮  相似文献   

16.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擅长喜剧的著名剧作家并不是很多的,其中一位就是李健吾。但他的喜剧艺术却被忽视、冷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寂寞之中过掉的”。这是现代戏剧研究中的偏枯现象。难能可贵的是李健吾一身而兼长悲剧和喜剧,这在现代剧作家中可说是稀见的。他的喜剧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一定影响。他的喜剧很讲究艺术技巧,探讨他的喜剧艺术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喜剧创作将是十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举世闻名的,致使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布拉德雷认为,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但是,黑格尔的喜剧理论,在国内外却鲜为人知,或很少人去研究。其实,黑格尔对艺术喜剧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9.
悲剧历来被称为“戏剧之冠”,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除了是公认的悲剧作家外,还是一位合格的喜剧作家。他的历史喜剧《蔡文姬》和《武则天》,究竟有没有喜剧精神?符不符合喜剧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他人对此问题的歧见、回避,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的刻画富有喜剧精神,矛盾冲突的处理传达喜剧精神,戏剧情节的建构体现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