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大学分类是大学分类评价的前提。大学分类的既有视角主要包括大学职能视角和多元复合视角等。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机构,其职能与知识生产密切相关,其治理模式也受知识生产模式制约。因此,本文提出大学分类评价的新构想,即以知识生产为视角,进而将大学分为以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1型大学、以跨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2型大学和以超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3型大学,并分别构建其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经历了从学科自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三维螺旋”与“行政主导”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向多元主体与多方共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变。伴随着大学知识生产向模式3的转型,我国大学学科行政主导的治理方式面临着制约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难以适应学科要素发展、影响学科文化体系重塑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我国大学学科治理方式改革中,应积极呼应知识生产模式3的现实需要,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学科治理的顶层设计、构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科治理方式、打造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学科文化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中,诸多大学主要遵循经济逻辑,使得学科建设过分追求投入产出比,功利色彩浓厚;学科发展的自然生态被破坏,学科之间极度失衡;学科教学事实上被忽视,学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考评体系对知识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缺乏深厚的社会土壤;学科建设的经费对学科发展的环境、制度、理念等软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等等。基于学科生产、传播、运用知识的目的,基于当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情境性、跨学科性、社会反思性、规模效应、本土性等特点,从大学的层面来看,一流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与经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以知识生产逻辑为主线,经济逻辑为补充。具体表现为:坚守知识生产逻辑的主线;凸显知识的本土性与应用性;提倡"学科群"的理念;坚持全面的"学科"概念,彰显学科中教学的元素;加强一流学科团队的建设;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粗暴干涉,使学科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5.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炜  王良 《江苏高教》2022,(2):38-44
学科评估是促进高校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面向应用情境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与集群知识生产模式正驱动大学学科组发生重大变革,无边界学术组织与动态衍生学科群正在成为学科组织的高级形式。针对学科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尝试构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驱动的"学科评估"发展演进框架。在分析现有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结果、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多元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存在的多重价值冲突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探索新型学科评估方案:一是主动适应多元知识生产模式,构建基于学科群的复合型评估模式;二是淡化竞争性学科评估模式,重视发挥学科评估的诊断性与服务性功能;三是积极服务"四个面向",创新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估方式;四是强化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可追溯的"元评估"体系等,以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知识生产的生力军、学科建设的主阵地。面对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探究高校知识生产的应然逻辑和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已经衍生高校知识生产的应用逻辑、协同逻辑、跨界逻辑以及生态逻辑,但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世界逻辑制约高质量服务社会、自由生产逻辑制约高质量聚变效应、学术领地逻辑制约高质量开放发展、择优扶强逻辑制约高质量学科生态等问题。产生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高校主动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动力不足,为此需要建构责任牵引机制、优化政策推力机制、实施融合创新机制、改革学科评价机制、创新学科治理机制,全方位增强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从而实现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家战略。但是当全社会专注于学科建设的排行榜位置和资助规模的时候,却忽略了学科建设与知识生产最应该直面的问题——什么是创新。事实上,今天创新最卓越的地方已经不再是学科与大学,而是每一个利用知识网络从事创新的个体。知识创新的引导者不是技术上的领先者,而是能率先提出问题并建立协作关系的组织者。认定学科声誉的早已不是同行,而是普遍存在的网络化知识主体。实现知识生产质量与实力提升的不是建设学科的地图,而是建立协作关系、保证创新方向不偏移的指南针。只有缩短了这些距离,学科建设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知识状态是跨学科研究转移的基本内核.后现代知识至少在四个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产生影响: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境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向、知识供求模态的转型、知识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以系科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里,仍面临学科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困境.文章提出在后现代知识逻辑下,通过解构学科组织、开放组织边界突破跨学科研究面临的组织困境;以情境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解决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困境;整合文化体系,形成一种世界主义的"交往"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伴随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术商业化的快速传播,知识生产模式开始转变,成为影响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新知识模式在应用语境、跨学科、非线性和网络式方面的多重变化,引发了英美等国外研究型大学学科培育模式的一系列变革.相比较而言,对于仍然是以传统单一学科模式为主导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来说,这种以跨学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我国优势学科培育的价值取向、理论系统、组织建制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seeks to introduce a wider audience to a set of ideas developed by a group of sociologists of education who draw on Basil Bernstein’s late work on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whose epistemological stance is grounded in Social Realism. The paper’s main substantive focus is the concept of ‘powerful knowledge’ – recently popularised by Michael Young –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notion for curriculum change. ‘Powerful knowledge’ connects with two other key ideas – ‘knowledge of the powerful’ and ‘esoteric knowledge’ – all of which have fed into recent debates abou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ariou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ideas are examine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three chronic ‘tensions’ which impede efforts to extend powerful knowledge to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知识构建的发展过程入手,对知识构建的涵义、知识构建的条件、知识构建的内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知识构建与知识服务的关系,知识构建对知识服务的优化作用。如对知识获取的优化,对知识表达的优化,对知识存储的优化,对知识共享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Special Issue (SI) ‘Probing the Amalg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achers’ content, pedagogical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We review the five papers (Sorge et al; Gess-Newsome et al; Kind; Pitjeng-Mosabala and Rollnick; and Liepertz and Bronowski) by discussing evidence these present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ent knowledge (CK), pedagogical knowledge (PK)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the development of CK, PK and PCK i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and how CK, PK and/or PCK impact students’ learning. In conclusion, we draw these findings together in offering proposals for future research via reconsideration of Shulman’s amalgam. This includes post-hoc examination of a PCK model known as ‘the Consensus Model’ (Gess-Newsome, [2015].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including PCK: Results of the thinking from the PCK Summit. In A. Berry, P. J. Friedrichsen, & J. Loughran (Eds.), Re-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28–42). New York, NY: Routledge; Neumann, Kind, & Harms [2018]. Probing the amalg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achers’ content, pedagogical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and presentation of a novel PCK structure based on evidence from the SI studies.  相似文献   

14.
知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不断深化的两个阶段 ,知性是理性的基础 ,是上升到理性的必经环节 ,理性高于知性并包括知性于自身之中。知性和理性都属于理性认识 ,都是人类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但二者把握事物的层次、方法、特点、结果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企业面临挑战。营销方式也必须发生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销售方式并且能有效地促进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知识观与教师实践性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课程基础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今天,人们备加关注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改革。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研究的热点,它对于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教师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后现代知识观对教师实践性知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生态共享机制的图书馆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知识共享问题,将知识放在类似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将知识工作者视为有机体,从各有机体之间、有机体与系统的组织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知识共享活动,探索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共享机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知识观解构与生命知识观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主义知识观与经验主义知识观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分歧和对立,但它们都在人类认知视阈中表述知识,它们在主客二分这一点上毫无二致。实用主义知识观表现出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超越,它看到了知识的相对性和可变性,但因其过分重视知识的工具价值而背离生命。生命知识观则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知识,认为生命知识是人的内在自我经验,是过程性、主观参与性和多元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创作与制作》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将原命题网络的知识储存图式变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学生的知识储存图式。实施一个学期后,课改效果明显,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以工作过程为知识储存图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构化、陈述性知识的条件化、知识提取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约教师专业化有许多因素,既有外在社会因素,也有教师内在的信念、知识和能力因素。本文从内部着手,通过对教师素质构成的分析和对教师知识的分类,认为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只注意到教师的“内容知识”,而没有认识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出应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来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