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多次作出CO_2减排国际承诺,研究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脱钩是当前急需掌握的客观性要求。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CO_2排放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江苏省CO_2排放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浙江省CO_2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型EKC,测算可知其分别于2012、2016和2014年出现拐点。然后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模型中引入碳源因子,将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为排放结构因子、碳源因子、强度因子、社会富裕因子和人口因子,使用3期移动平均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三地的CO_2排放,社会富裕因子是最主要助推器、人口因子次之,强度因子是最大抑制性因子、碳源因子次之,排放结构因子的作用有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CO2减排是绿色发展当然要求。走“绿色发展”是经济与环境友好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探讨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上海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现上海人均CO2和人均GDP、江苏CO2和人均GDP、浙江CO2和GDP存在“∩”型的EKC,根据各自因变量时间序列拟合生长模型,经测算,2012年上海即已出现拐点,2014年浙江出现拐点,江苏于2016年出现拐点。在LMDI分解模型中引入碳源因子,将CO2排放的驱动因素分为排放结构因子、碳源因子、强度因子、社会富裕因子和人口因子,使用三期移动平均法调整原始数据后进行效应计算,得到社会富裕因子是长三角CO2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助推器,人口因子次之。强度因子是长三角CO2排放的最大抑制性因子,碳源因子是长三角CO2排放的次要抑制性因子。排放结构因子对CO2排放增量作用有限的结论,最后提出使用多元结构能源,调整能源消费方向,鼓励消费低CO2排放能源,加重高CO2排放能源使用成本,重视节能减排教育和宣传,减缓社会财富、人口因子等发展权引致的CO2必要性排放等建议,可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把握CO2排放现状、制定践行国家和区域CO2减排政策等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产业内贸易、FDI对我国三大经济圈CO_2排放的影响,文中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2000—2014年中国三大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面板数据,在人口、地区人均GDP、技术水平指标的基础上,引入FDI、产业内贸易指标对三大经济圈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因素和地区人均GDP对三大经济圈CO_2排放存在正向影响;技术水平对CO_2排放量有负向影响;FDI与产业内贸易指标对CO_2排放的影响则存在区际差异,具体而言:产业内贸易对CO_2排放的影响因地区而异,对环渤海经济圈起增量作用,而对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CO_2排放起减量作用;FDI流入量对环渤海经济圈CO_2排放影响大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另外,产业内贸易对CO_2排放的影响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因此,针对各个经济圈的产业特点制定碳减排计划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三大经济圈内各级政府只有优先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创新为基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从而优化贸易与产业结构,才能为全国性节能减排做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龙志和  陈青青 《软科学》2011,25(8):40-44
在测算我国1997~2007年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并以此建立面板数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模型,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中全国和东部地区EKC曲线呈倒N型,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则随人均GDP单增,工业比重及煤炭消费比重的降低都将导致CO2排放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在全国层面和三大地带层面的变异系数都要显著高于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在三大地域,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带分异性最强、中部地带最小的基本格局;(3)全国尺度上,影响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柴油消费比、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影响CO_2排放强度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工业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强度和汽油消费比;(4)主导碳排放的地域类型可以归纳为能源结构指向型、能源强度指向型、产业结构指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型和人口规模指向型等5种地域类型;(5)研究表明,中国石油终端利用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没有完全按照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减排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泰尔熵与Kaya因子分解技术,测度并分解了1990-2009年我国人均CO2排放区域不平等程度。研究表明:(1)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区域不公平程度的下降,主要源于区域能源强度公平因子的贡献,而区域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因子的影响呈反向作用;(2)我国人均CO2排放不公平因子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部人均CO2排放公平主要受经济差距的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公平因子的影响,而西部地区主要受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的影响;(3)区域内部人均CO2排放差距扩大的速度要快于区域之间差距扩大的速度,其中东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总体上有所降低,而中西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认为,未来碳减排目标的分解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未来发展需求与现阶段的减排能力,其关键在于加强共生性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建立区域能源技术方面的共享机制和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8.
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碳排放量,基于EKC理论,构建协整空间DURBIN模型,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环境管制等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与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EKC曲线关系;本区域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环境管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弹性)分别为0.690、0.181、0.029、-0.001,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弹性)分别为0.090、0.024、0.004、-0.036,本区域环境管制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9.
参考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考虑碳排放测算精度的基础上,把扣除用作原料与材料之后的能源消费量作为测算工业能源消费净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从人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净增长率、净碳排放结构、净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净碳排放强度6个角度分析2005—2013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净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结合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净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煤炭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工业经济增长是CO_2净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净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结果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皆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而由于人口城镇化比率以及消费习惯的不同,人均碳排放在北京为抑制作用,在天津和河北呈现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志建  王铮 《资源科学》2012,34(4):718-724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比如人均GDP提高1%时,新疆碳排放总量提高1.6118%,而云南仅提高0.8644%;能源强度(技术)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因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耗能产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及相对发达地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驱动影响更大,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三个驱动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同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谦  高军 《科研管理》2011,32(7):157-16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采用1998-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对我国东部与中西部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检验。结果发现,仅有东部地区的这三项指标与人均收入成倒"U"的关系,而EKC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并不存在,中西部地区不同污染物的收入-污染曲线分别呈现"U"型或线性关系。从回归结果上来看,中西部的污染加剧速度要快于东部。外商投资的流入已经使东部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好转,但在中西部还未看到这个迹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且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用水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需要分析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全国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建立约化模型,验证不同特征的工业用水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用水发展水平符合EKC特征,人均工业用水与人均GDP存在着"倒U"型关系。拐点的出现主要由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均工业用水拐点不同。工业用水EKC曲线的研究对协同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研发前沿技术等方法,使工业用水EKC转折点的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5.
雷电灾害损失控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要进一步提高雷电灾害防御的效率,还需要从雷电灾害影响因子入手。本文基于2010年的雷电灾害自然强度和频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区人口水平为自变量,以雷电伤亡人数为因变量,对面板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的定性分析和建立计量模型和聚类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虽然增加了地区灾害的易损性和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但净效应是降低了灾害人口损失,而且是影响雷电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地区人口;雷灾影响因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成三类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为制定针对地区的雷电灾害防御措施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广东1980年来32年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情况,发现广东"三废"的排放总量在波动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建立模型,将广东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进行拟合,EKC曲线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EKC曲线倒"U"形式。其计算结果显示:广东"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工业"三废"产生量与人均GDP拟合曲线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说明广东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治理,转变经济增长的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向生态宜居省份转变。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与资源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飞  董锁成 《资源科学》2011,33(11):2204-2211
步入21世纪以来,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西部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尤为严重。在此首先对西部地区畜禽养殖粪、尿及其氮、磷污染物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负荷进行估算,发现各个地区的畜禽养殖粪污排放量均较大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平均农用地畜禽粪便承载负荷已高达16.4t/hm2。其次,对畜禽养殖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畜禽养殖氮、磷污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曲线转折点应该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5)万元队。除内蒙古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倒U形EKC左侧,畜禽养殖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今后西部地区应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无疑是畜禽养殖粪尿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运用延伸的EKC模型检验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EKC效应,预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及其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减慢碳排放总量上涨速度。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政策下,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倒U型EKC效应,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呈现显著的U型EKC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将区域为轴改为以时间为轴,基期改为后向移动平均,得到的修正收敛模型考察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能源强度收敛。实证结果表明,(1)上海、江苏和浙江在长时间尺度呈现波浪式σ收敛趋势,结合短尺度收敛比较,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能源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σ收敛;(2)上海市能源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3)在人均GDP、外贸依赖度和产业结构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能源强度存在条件收敛;(4)在消费比、外贸依赖度和技术进步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能源强度存在条件收敛。由此得出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动作用一般机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