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晶 《东南传播》2013,(7):88-89
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电影是"微文化"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开创了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就微电影营销中出现的新特点、营销模式和传播内容等进行分析。在肯定微电影自身优越性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的传播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电影电视"大银幕"向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小银幕"转变。而"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影像风格的代表,同样遵循着"内容为王、故事第一"的基本特征。在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下,微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简单、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叙事策略和技巧更加大胆和多样。对于微电影创作者来说,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应该以"动人"、"创新"这两个关键词为创作核心,将经典视听语言与新媒体传播特征进行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微电影的叙事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王东 《传媒》2015,(7):59-6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兼具商业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微电影广告逐渐发展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品牌理念融入影片中,于无形中对受众产生影响,是微电影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段.本文主要就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微电影广告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意创新、内容组构与拓宽渠道三方面阐述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深入挖掘微电影这一新型广告营销模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电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电影类型,它依托着新媒体的崛起而迅速成长,并凭借其碎片化、自主式的传播优势,逐步成为时代的宠儿。由于微电影的"微"字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的大电影,它要求制作者在相对简短的时间内,将电影的情节、主题以及情感渲染等诸多因素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至此,本文将围绕着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展开,浅析微电影的制作模式与传播模式,以期更好地探清微电影未来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代靓 《新闻知识》2012,(9):81-83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借微博之力迅速发展起来,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的一次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从社会传播环境、市场竞争、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微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从创意、内容建构、制作要求、商业模式、监管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挖掘微电影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有着明显区别,其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以及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习惯,使得微电影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在产品宣传、品牌推广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微电影特性的探索,分析当前影响微电影产业的不利因素所在,并提出推动微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沈鲁  崔健东 《传媒》2016,(9):88-89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凭借简约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引爆了新的“注意力经济”。包括“拍客”“播客”“网络视频”“手机电影”等形态在内的微电影,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快餐化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心理需求。本文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其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理念而形成的发展创作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宋丽丽 《新闻界》2013,(4):59-64
近年来,在新媒体领域迅速崛起的微电影,由于大量专业制作团队和明星的加盟使得其在广告营销层面上有了新的尝试。本文从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以及阿瑟.丹托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出发,在美学的视阙下去探讨微电影特有的美学特征,以及当今的艺术现象对传统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种艺术与非艺术边界消融的今天,微电影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在创作主体、内容文本、审美过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刘轶  张丽莉 《视听》2018,(11):27-28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从最开始《老男孩》的网络传播到如今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在"微传播"语境下各类微电影小视频迅速火爆,微电影不仅成为快餐时代的微文化代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国产电影市场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格局。在电影产业越来越成熟的时代,多数广告选择软性植入微电影中,甚至部分广告产品选择采用微电影形式作为传播渠道,但播出平台能够涉足电视传播渠道的却还是寥寥无几,而与微电影相关的电视栏目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电影在新媒体时代重要的、新的传播形式,微电影在所有新媒体传播形式中尤为引人关注。本文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其吸引人的三种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2.
陈芳 《东南传播》2011,(8):109-111
关于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以《老男孩》为例,它的一夜之间走红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新媒体电影的创意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原始积累,它弥补了传统电影在时间、空间和互动上面的不足,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放映终端和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影片进行讨论和分享,这都是新媒体电影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加速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还给整个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的微电影,它的出现更是让我国的电影事业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微电影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又为何会给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对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和传统电影院电影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纪博 《声屏世界》2013,(10):146
什么是微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以微电影作为企业长线营销的发起点,通过传统媒介让更多的受众获取信息,以新媒体作为主要播出平台引发受众共鸣,运用社交媒体传播的力量引发受众的评论和分享,利用相关线下活动让更多的受众参与互动亲身体验。银鹃年生产影视相关产品在五十部以上,2011年开始涉足商业微电影行业,微电影至今拍摄超过50余部,已然成为华东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影视梦工厂。在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和创意内容的同时,整合集团内资源,依靠地面频道媒介资源、聚力互动新媒体资源,打造以微电影为核心的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5.
丁亮 《东南传播》2014,(5):86-87
微电影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微时长、微周期等特征迅速成为网络传播的热门话题,以微电影为创作手段的宣传模式风生水起。当高校形象宣传遇上微电影,必将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微电影的发展同时也为高校宣传自身形象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了解微电影与宣传片的区别,以及当下微电影的优势所在,可以有效利用其新媒体的吸引力提升宣传高校形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常疌 《声屏世界》2022,(3):75-76,85
近年来,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类型.微电影广告在艺术文本上有着不同于传统广告的特征,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电影广告逐渐走向多元化,广告的传播效果也更加明显.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以及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几个方面来分析微电影广告的创作手法与传播效果,探讨如何才能运用好微电影...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移动终端裹挟着新的话语方式、传播方式带领人们进入"微时代",从而滋生出各种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至今为止,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比较常见的说法,如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个界定明显倾向于传播的发起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新媒体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纸媒等传统媒介形式,接受"短、精、碎"的新媒体语境,发着微信、读着微小说、看着微电影.在种种现象的背后,除了信息科技发达恰好迎合了年轻一代时间紧凑、碎片阅读习惯这一显著原因之外,后现代文化时代的悄然来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后现代语境下考量和重新审视新媒体以及其派生物微电影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蕾 《青年记者》2012,(32):61-62
微电影及其发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也就是说,微电影是为新媒体量身定制的,以网络为传播核心的影片。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创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相似文献   

19.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生活已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微电影有效地依托新媒体,开始逐渐席卷整个互联网。近年来,随着《一触即发》和《老男孩》的迅速热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微电影的发展。同时,由于微电影具有丰富的创意性题材和便捷的播放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们观影的习惯。而且,微电影作为网络时代发展下的产物,有效地体现出"微"时代下的特征,有效地符合了大众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生活模式。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态,它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形态,进一步体现出大众传播的新趋势。为此,本文通过对微电影的叙事手法进行着重分析,通过对微电影叙事艺术和主旨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分析现阶段我国微电影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微电影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