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作为涉及个体心理的微观机制,影响着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这为理解未来传播影响力的构建提供了有益视角。传播影响力是一个统合性概念,认知则为其提供了可供感知的具体标识。在数字技术构建的微粒化、圈层化、再组织化的社会生态中,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运作主体,未来传播的着力点在于从认知层面出发,解决个体“以我为主”的信息关联性问题,凝结传播的价值逻辑。未来,需通过传播内容与个体认知结构的契合,以认知推进寻求圈层动态平衡点,实现公众信息触达基础上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并推动以人为本逻辑下个体认知与环境的多元互动,进而以认知机制推动未来传播的影响力生成。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6):49-53
高风险社会中,社会救助成为对整个社会及公民个体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社会话题。而信息传播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神经系统。从对"贵州毕节流浪儿死亡"事件"谁来发现流浪儿"信息传播链条的考察可以发现,要把握信息传播问题,重点是要考察社会救助的参与主体。从社会救助体系的参与主体求助者、施助者、关注者三类社会角色进行考量,可以发现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存在的传播主体缺失、社会动员不足、信息过量等诸多问题。这为解决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建立公益传播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江蓬 《编辑之友》2016,(10):79-82
文章立足于认知传播视域,认为其视野下的文化表征具有人本性、融合性和科学性三重内涵.此外,以认知文化为内核同时观照客体的认知传播的文化属性使其文化价值逻辑得以显现,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其文化价值进行理性剖析.前者在于确证个体知识经验获得、积累的重要性,增强对信息的感知加工及对媒介及其生态变迁的适应力,推动认知调适、重构及媒介认知素养的提升;后者体现在科学分析导致认知差异生成的文化框架及文化心理机制,推动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7)
公益微博目前已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信息汇聚平台,它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发起社会救助,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博媒介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情感卷入、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动因、心理影响转化为社会公益行动三个层次研究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引入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分析个体从信息接受到转化为行动的心理动因,为公益微博传播中的媒介与人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许莹 《新闻前哨》2020,(2):30-32
新媒体传播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双向信息流动,但科学传播中的价值认识分歧依然突出。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的圈层化现象,可见群体隔阂、观点与个人经验超越事实影响认知等原因形成了科学传播价值认同的阻碍。在媒介化社会,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作为交往中介而存在,本文基于对不同媒介主体所构成的立体化传播网络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媒介主体交往的应对途径。  相似文献   

7.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葛星 《新闻大学》2012,(3):7-20
本文旨在考察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概念和媒介概念,以及作为社会功能系统的大众传媒系统。与将该理论归为新功能主义理论或者社会分化理论的观点不同,本文的立场是将社会系统理论视作一种差异理论,并考察以差异为出发点的系统与传播概念,以及"功能构造主义"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大众传媒系统。尽管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影响深远,但是在传媒研究领域引起的关注却时日尚浅,因此,本文还对欧美以及日本传媒研究学界对于社会系统理论的接受和最新开展状况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对"媒介仪式"进行梳理之时,无论是对最初的媒介的"仪式观"进行回顾,还是对"进化"了的"媒介仪式"进行考察,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较多的聚集在其意义符号的传递,并期以此来达到某种共同认知。而对于"媒介仪式"缘何得以存在或者其之于个体为何而得以实现,却较少的涉及。出于此考虑,本文把传播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的过程来进行描述,从而得出"媒介仪式"得以实现的个体基础,从而也为其对于个体之影响的路径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杨静 《东南传播》2021,(2):101-103
在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受到了自身心理因素、社会多方参与机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个体对风险的整体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本文以G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艾滋病这样风险信息传播的路径构成,并尝试性地提出高校艾滋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隋岩 《当代传播》2012,(1):31-32
全球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国际传播再一次获得了信息传播的时空优势,即哈罗德.英尼斯所谓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倚性,①实现了信息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即时自由传播,真正进入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时代。在此情势下,国际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建构了国家形象,通过"培养"他国受众对该国家的认知和共识,实现对该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引导他国公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重构人的主体性。不仅如此,国  相似文献   

12.
蔡静 《当代传播》2011,(4):26-28
从2003年的SARS,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后来的"3.14"事件、"7.5事件",几乎每次公共危机的出现都伴随着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考察,非常时期流言信息的广泛接受和传递不仅意味着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的变化,更关键的还透视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公共危机中心理需求的变化出发,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是公众知情权获得的一种载体,同样媒介文化也是一种态度文化,它穿梭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意识形态中,不仅塑造着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观念,还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取向和对世界的认知。总之媒介文化把信息和态度凝聚成一个动力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在其中。因此媒介对积极的因素进行宣传和弘扬有利于社会和谐因素的生成,那么对消极性信息的舆论和传播机制如何建构才能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4.
智媒时代舆论战范式升维成“认知战”,人类认知空间的重要性凸显,明晰信息竞争与认知竞争两种舆论传播方式之间的逻辑差异对传播研究意义重大。从元传播层面切入,分析发现智媒技术及微粒社会将媒介效果解释权转移到用户手中,以往基于控制信息流、操控均化受众的信息竞争传播规则式微,基于影响独异个体、建构个体认知框架的认知竞争传播规则兴起。未来传播研究需在“刺激—认知—反应”的研究框架下,重新审视“认知”在传播效果中的撬动和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工具内在地蕴含了价值指针,并通过主体的传播应用为社会成员所习得.只有尊重媒介技术物本身的固有价值,促进其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共鸣,引导个体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价值包容,并建立起防治工具价值极化的社会机制,才能有效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价值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维度,并进而分析媒介“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与角色扮演难题,以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寻找更为稳妥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传播生态环境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由于受众与社会、媒介等系统的互动关系日益变得复杂,受众角色在传播生态中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即大众受众、群体受众和个体受众。对3个受众层面各自涵义的解读,是对受众的多样性及能动性充分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传播生态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字借助印刷出版物这一重要媒介记录、保存和传播信息,信息以文字形态被承印,认知个体通过视觉系统接收并推测文字内容的表达意图,从而获取信息,而认知个体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取决于信息的可读性与易读性.文字形态、围合文字的空间以及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信息的可读性与易读性,从而决定了信息接收的量与质.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是建构与弘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好载体和形式之一。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探知电视剧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之机制。在选材与创制阶段,电视剧创作者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是关键一环。电视剧创作者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同时要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传播与接受阶段,电视剧构建主流价值观以摄影机运动所建立起来的叙事视角与观看主体的视角相统一为实现机制。摄影机运动建构主体认同之时,主体也在不断进行知觉加工,知觉加工受主体先在的认知图式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的双重影响。个体认同会在社会交往中不断被提起并重塑,最终形成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