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及智能设备技术的发展,H5广告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新媒体广告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广告形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阐述h5广告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分析H5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对H5广告如何增强传播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玲 《青年记者》2017,(32):16-17
近年来,H5广告以丰富的表现力、新颖的交互方式、简单流畅的使用体验,尤其社交传播的引爆能力,曾一度引发移动媒体中的一股热潮,直接带动以H5技术为核心的广告产业链的形成.而繁华过后,对H5广告优势、效果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H5广告受到较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对H5广告的价值及效果进行理性评估和反思. H5广告的传播价值 广告传播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信息是否能完整地从信源传输到信宿,被信宿正确解码,并获得预期反馈.因此,笔者认为,从传播过程来看,H5广告的传播价值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全方位编码能力.任何一种媒介对信息的传播都是建立在某种编码语言基础上的.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认为,所谓“编码”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赵源 《报刊之友》2014,(10):73-75
自2011年OPPO为其第一款智能手机OPPO Find量身打造的微电影广告《Find Me》问世以来,OPPO的微电影广告便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媒体时代下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微电影广告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微电影广告蓬勃发展之际,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总结,提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策略,以求提高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OPPO为其第一款智能手机OPPO Find量身打造的微电影广告《Find Me》问世以来,OPPO的微电影广告便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媒体时代下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微电影广告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微电影广告蓬勃发展之际,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总结,提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策略,以求提高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  相似文献   

5.
邓天一 《中国广播》2016,(10):20-22
互联网的发展对很多传统媒体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广播广告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广播广告应该如何顺应时代,调整营销模式,找到广播广告新的发展创收点。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广播线上线下结合、线下品牌活动等都是新媒体和广播结合的产物。随着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广播人应利用网络新媒体,使自己的优势扩大化,并借力传播,打造新的广播广告传播形式,这也是广播广告生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告学者高立(R.H.colley)认为: “广告是一种收费的大众传播,其终极目的在于传达商业信息,为广告主创造有利的态度,并诱使广告对象采取行动,一般所谓销售商品或劳务。”这一概念首先将广告传播界定为大众传播,而信息化社会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首先我们应肯定广告传播对社会的正面影  相似文献   

7.
韩文静 《青年记者》2017,(15):56-57
数字广告与节日文化 (一)数字广告时代的到来 数字化浪潮席卷了传统广告业态,网络视频广告、社交媒体广告、网络口碑营销、H5广告、信息流广告、VR/AR广告、原生广告、APP广告、移动场景广告等不断产生,广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广告市场的革命.Zenith数据显示,2016年北美数字广告支出首次超过电视广告支出,而中国目前占据全球数字化广告市场1/5的市场份额①,早在2014年网络广告收入规模就超过电视②.笔者认为,数字广告即依托数字技术将品牌信息与人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的创意传播与互动服务.在大数据、智能互联的未来市场,数字广告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吴扬 《出版广角》2016,(22):63-65
微电影广告是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定义、微电影广告发展的原因及微电影广告发展入手,从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样、传播受众的互动、低成本高效率等传播优势分析微电影广告之“不微”.  相似文献   

9.
王文锋  刘淳松  李科 《东南传播》2011,(11):108-110
品牌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球衣广告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手段,既可以使俱乐部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又可以使赞助商们传播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形象。本文基于5W模式,对球衣广告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球衣广告品牌价值的整合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彭雨晴  刘亮 《青年记者》2020,(12):76-77
微电影广告以电影作为表现手法,以产品或品牌作为第一角色或线索,以5-30分钟为时长,契合"短平快"传播、碎片化浏览的用户需求,"润物细无声"地深入展现品牌形象和理念。英国百年百货商店John Lewis从2007年的《Shadows》到2018年的《The Boy&The Piano》,连续12年发布圣诞微电影广告,凭借作品艺术价值打造品牌IP,不仅抢占了各类电视及网络媒体的播放时段,每支广告主题曲也都登上了最新"英国单曲排行榜"。该系列微电影广告已成为英国人的圣诞情结,更融入世界圣诞文化中。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当前服装企业品牌微信广告的发展现状,明确微信广告的应用价值,结合微信平台支持的各项先进功能,提出个性公众号打造,利用朋友圈开展口碑营销;LBS精准信息投放,借助漂流瓶推进情感营销;二维码扫拍互动,整合媒体资源,实现立体营销三点有助于服装企业品牌进行微信广告传播的策略,结合服装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微信的广告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涌现及崛起,传统广告的运营模式正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自媒体传播群体的意识还不成熟,传统媒体的底蕴深厚,借力新媒体得到及时的改良与更新。本文将归纳当前传统广告所遭遇的问题,瞻望自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广告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整理出传统广告的变革趋势。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对自媒体的传播优点进行吸收与融合,把自媒体打造成与传统广告相结合的传播形态与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21,(8):8-8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广告传播的形态和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广告生态正在逐渐形成。一方面,广告传播的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原生广告、信息流广告、VR广告、算法推荐等改变着受众的广告接收方式,电商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模糊了广告与生活的边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机协同、信息匹配、品效合一成为广告传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梁立维 《新闻世界》2014,(3):141-142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14年10月HTML5标准正式推出之后,借由微信平台的巨大传播力,各种H5游戏和专题页面纷纷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聚焦于基于微信传播的H5页面的设计与营销,分析了H5页面在传播中的优势和误区,尝试为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利用H5页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谭成兵 《报刊之友》2011,(4):142-143
二级传播理论及多级传播理论问世后,人们对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作品常规传播及包涵其中的广告信息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早已知晓,而对于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则关注不多。论文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类型、受众、是否付费、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的特殊性及给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谭成兵 《今传媒》2011,(4):142-143
二级传播理论及多级传播理论问世后,人们对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作品常规传播及包涵其中的广告信息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早已知晓,而对于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则关注不多。论文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类型、受众、是否付费、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的特殊性及给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广告与论文是科技期刊中相互依存的2个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存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科技期刊中存在的共生现象,提出了基于论文与广告共生的科技期刊广告定位策略以及基于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共生的科技期刊广告传播策略。基于共生的理念,科技期刊广告传播过程中要发掘纸质媒体的价值进行广告传播形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增加受众的广告体验,同时要整合媒体资源进行全媒体广告传播,提升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吴翔之 《新闻世界》2011,(9):252-253
良好的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是高校自我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和手段,也是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与投入,进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只有进行“立体传播”,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大众传播、广告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活动营销、公关策略等传播方式与策略综合进行运用,才能打造好高校形象这张无形的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