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希身份与文化调适”,会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对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地凶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起步于1905年,比世界电影的诞生晚了十年,经过时间的洗刷,留存下来不少经典之作。其中一些影片走向国际,担当起中国与外国进行交流的重要角色。在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做得更多的是输出中国的文化。通过影像的传播,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就是所谓的影像跨文化性。与其他跨文化现象相比,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启平 《新闻世界》2009,(6):106-107
跨文化传播日趋密切,交流、融合和相互依存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跨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原则,建立各民族文化问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文化语言交流提供了新机遇,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兼有"教师"和"旅居者"两种身份,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双向"桥梁"作用.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应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行为进行区分,确定沟通、交流的重点,提高教学能力、中华文化阐释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  相似文献   

5.
杜哲 《现代视听》2013,(3):38-40
当跨文化交流的内容与电视的媒体平台相结合,产生的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双行线》与《文明之旅》的个案研究总结,发现适宜于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选题,以期通过电视的力量推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增进了解、懂得交流。  相似文献   

6.
柳家雪 《声屏世界》2022,(1):9-10,117
不同于大众传媒时代,社交媒体情景下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且多样.李子柒是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 Tube上粉丝人数与影响力最大的中国视频发布者,她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中华文化输出所作的贡献毋庸置疑.文章以李子柒作为案例,据其在You Tube上的文化生产活动,分析得出国际社交媒体中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并存得特点,提出以情...  相似文献   

7.
交流的无奈:跨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网络传播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生存境遇,对人的文化生存带来诸多影响。在这些文化影响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文化冲突的易发性、文化霸权的潜隐性渗透、文化消费主义的普遍性话语构成了网络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困境的存在可以从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以及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摆脱这种交流的困境,跨文化网络传播也需走向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所运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通过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作简介,并引用白瑞的文化适应理论及文化整合策略对其教策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利玛窦传教策略对当今跨文化交流中既坚守自己原有文化,又融合其他文化的“的而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传播是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 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性。国际新闻的编译活动具有新闻和传播的二重性: 从新闻的角度看, 它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信息传播, 因为它和翻译行为联系在了一起; 从翻译的视角看, 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本转换, 因为它和新闻活动密切相关。这样, 编译者就兼具新闻传播者和跨文化交流者的双重身份, 也就必然遵循跨文化传通的双重策略。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交流者的这些不同足以影响甚至改变交流事件的效果。这种交流方式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以及文化对交流行为的影响,文化决定了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使用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和与他人的联系方式。地球村的梦想与实现,让跨文化交流研究在冲突中得到发展,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澳门文献研究的跨文化交流理论角度,分析澳门独具特色的中西文献交流与文化交汇的历史和现状,结合澳门文化及文献交流的未来发展规划,探讨了未来澳门发展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体的文献资讯中心的可行性和发展计划,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关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并且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不同的文化对时间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当不同文化交汇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分歧和误会。本文旨在分析通过分析中西时间观差异的根源,找出解决跨文化交流隔阂的途径,增强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李瑛 《出版广角》2016,(3):42-43
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还要有文化感知能力。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势必会产生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因此,跨文化交流视阈下,面对文化差异,我们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中国图书馆发展进程中三次较大的跨文化交流,并就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跨文化交流中的结合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远 《视听界》2004,(2):9-11
要实现跨地域、跨文化交流,首要的条件是这个地区自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东方卫视恰恰不应当抹去地方特色,反而要突出上海或者华东地区的特色。地域不但不会是跨文化交流的屏障,反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8.
唐红 《东南传播》2014,(3):57-59
《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典型性的汉语古典文学名著,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广受欢迎。本文从这一跨文化传播经典个案切入,对《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讨了如何借鉴《西游记》的内容与传播特征,进一步促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公共外交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2011年3月9日,赵启正院长新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面世并在第一时间送抵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驻地,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及部分委员获赠样书,引发热议,新华社还对此作了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认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是培养公共外交意识的一部难得的教材。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则评价道:作者从长期的公共外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有意义的途径、办法和技巧,很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能帮助读者很快地了解并参与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