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可接受性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达到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 ,要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可接受性 ,就必须以情感人 ,改进方法 ,注重引导 ,强调氛围 ,学以致用 ,与时俱进 ,使思想品德教育咨询化 ,人性化 ,自我教育化 ,无意识化 ,实践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历来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层次化”原则。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重要而深远。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发挥其重要功能的前提和保证。新时期高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律性,充分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明成果,同时西方的思想、化、政治、价值观等对我们的意识形态、现有的价值观和固有的化传统构成挑战,尤其对我国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带来冲击。我们必须通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现观念、内容、手段现代化及注重人格的培养等对策,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可接受性,教育内容只有被接受才能被内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可接受性具有特殊性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进行心理学设计,需要从话语更新和议程控制两个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接受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必须把握好科学性与价值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坚持"层次化"原则,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8.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坚持"层次化"原则,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底波及若干城市的少数学生闹事,使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认识到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深刻反思近几年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大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几年,不少学校在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认为,针对职高生实际,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落脚点,转变观念,摆正位置,狠抓落实,形成特色。只有这样,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自主学好化和技能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1.
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很有必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以下简称可接受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可接受性是科学化的一个基本的直接指标。本文将通过对可接受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可接受性的若干影响因素的讨论,对可接受性作一初步的探讨。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讲的可接受性,是以培养合格的四化建设人才这一目的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将失去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是研究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任务和内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有多种途径与方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班会课、少先队工作、各种活动及家庭社会等。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龙头。它比较系统、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可接受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接受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本文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从两方面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一是实现思政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二是开展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信念、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五个心理要素。其中,除思想品德认识是智力因素外,其余四个都是非智力因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即便是思想品德认识这个智力因素也必须借助于非智力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认同、吸收和内化。可见,培育和养成非智力因素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生全 《教育学报》2007,3(4):14-18
立足于当前教育领域对和谐主题的关注和讨论现状,对和谐主题进入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就和谐作为“外来”教育话题而言,是可以接受而且应被接受的;就和谐作为社会主题而言,无法从和谐思想本身的传承出发证明其当下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惟有从反向路径即从当前我国社会秩序生产的现实需要角度,方能证明和谐作为社会主题的可接受性;同样,虽然无法从和谐思想以及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脉络与教育变迁过程来寻找和谐主题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却能从反向路径及和谐主题对教育发展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角度推导出和谐作为教育主题本身所具有的可接受性。同时还对和谐思维用于教育的有限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缺乏“可接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混乱,会受到质疑并被拒绝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进行研究,寻找其科学规律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关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一因论和二因论之说,一因论认为外界环境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外界环境影响产生一定思想,进而支配人的行为;二因论认为环境力场和教育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改造或丰富人的原有思想,形成一定的新思想,进而反作用于外界。一因论和二因论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同时我们看到,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状况紧密相联,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结构特征。 一、思想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 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教育历来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层次化"原则,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一、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通过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小学的班队活动和中学的班团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条德育教育主线应纵向贯通、整体衔接,防止小学德育和中学德育“两张皮”。中小学德育共同形成了思想品德养成的黄金时段,应相互借鉴,密切联系,形成合力,相得益彰。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主动研究了解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承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找出更适应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根据新时期的任务及大学生的特点,改变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阐明了在素质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及其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