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案例】课题:“圆锥的体积计算”。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两个圆锥(其中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圆锥的2倍,而另一个圆锥的高是前一个圆锥的2倍),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圆锥的体积大?学生有多种猜测,教师请两个学生上台做“倒沙”实验,验证的结果学生发现它们的体积一样大,不禁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底面积不同、高也不相同的两个圆锥体积会一样?圆锥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做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底面积相等、高不等的两个圆锥,高相等、底面积不等的两个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高大的体积大;高相等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好多著名的数学问题不是出自数学家之手.比如,俄国大文豪列夫&;#183;托尔斯泰(1828-1910)就曾提出过一个颇有趣味的数学问题:割草队要收割两块草地。其中一块是另一块的2倍.全队在大草地上收割半天后分为两半,一半人继续留在大草地上。另一半人转移  相似文献   

3.
用“设数法”解填空题长庆局采油二厂子弟学校刘芳例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这时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倍。这道题的一般解法是: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分别为V1、S1、h1;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分别为V2、S2...  相似文献   

4.
“圆锥及其表面求点”采用模型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比较好,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首先,设计一个主菜单:一、圆锥表面的组成;二、锥形零件及其制造过程;三、圆锥面的形成;四、圆锥的三视图;五、圆锥表面求点;六、总结;七、作业。然后依次展开教学。一、圆锥表面的组成看模型说明,然后画面显示:圆锥表面的组成:圆锥面和底面圆二、锥形零件及其制造过程观看录像配以解说,特别注意在车床上锥形零件的加工方法,并说明这就是根据圆锥表面的形成来加工的。三、圆锥面的形成画面显示轴线与一条相交的母线,伴随教师讲解,母线…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50页例1、例2。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探索圆锥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2.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4.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具准备: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容器若干套,水、沙、米,圆锥形的橡皮泥每生4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师: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多媒体屏幕显示故事画面)你有办法知道一个圆锥实物的体积吗?能否从上面的故事得到一点启示?说一说你…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题目,如:“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它们高的比是多少?”又如:“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缩小3倍,它的体积怎样变化?”“己知2/3a=3/5b(a、b均不为0),求a和b最简单的整数比。”……这类题目的条件比较简单,其中的某一个量或几个量缺少具体的数值,很多学生遇到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7.
溪洁 《数学小灵通》2003,(12):18-19
同学们都知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1/3Sh,如果我们将圆锥“变一变”,把它转化成一个底面积不变、高缩小3倍的圆柱体,那么计算这个圆锥的体积就可以用V=S(1/3h)了。将圆  相似文献   

8.
“倍”是很多老师上研究课时不愿涉及的内容,其原因有二。一、“倍”的含义是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概念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一个数中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它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看不到、摸不着,比较抽象,理解时要进行比较。还要用到乘法的意义,学生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内容。这是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土的实验 ,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通过这个例子的教学 ,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  相似文献   

10.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使练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课,有些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存疑虑,自然就提不起练的兴趣.那么,该怎样提起学生练的兴趣来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练习前多动动手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折一折……从自己的行动中得出结论或者验证结论.比如,在讲圆锥体积公式时,做一个圆柱筒,再做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筒,在圆锥筒里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筒,倒三次正好装满.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圆柱的体积公式,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做后,再来练习有关圆锥体积公式的题目,学生练习的劲头就来了.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片段)一、观察比较,揭示特征。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圆柱形铅笔用卷笔刀卷好,用手摸一摸所卷部分,感知这部分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卷笔刀卷过部分的形状与圆柱体是不同的,我们把它叫做责编/钟维礼圆锥体(简称“圆锥”),尖尖的顶点叫做圆锥的顶点,曲面就是圆锥的侧面。2.让学生把纸做的圆锥模型的侧面剪开,观察展开过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教师辅以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底面是一个圆。3.让学生把一直角三角形沿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观察并想象这一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的形状。4.…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吗?一回忆旧知,引发新知(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直观图)师: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特征?关于这些图形有哪些计算公式?你能结合它们的特征或公式,给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圆柱和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而圆柱和圆锥上有曲面。生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是一类,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都是V=Sh,而圆锥的体积公式却是V=1/3Sh。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23-24。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知道圆锥的特点。 2.能说明圆锥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倍”与“倍数”○刘诗浩(赣县田村教办)“倍与“倍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概念的本质却完全不相同。“倍”是指把两个数相比较,以其中一个数作标准,看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因此,这是两个数相比较(相除)的结果。例如,“甲数是30,乙数是20,甲...  相似文献   

15.
(三)有趣的“3x+1”问题 从任意一个自然数出发,按照确定的规则得到另一个自然数(它与原先的自然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我们称此为对自然数施行了一个变换.例如,只要你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x,利用这个自然数,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新的自然数y,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圆锥”的内容,是长方形的面积,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延伸。通过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圆柱的高、侧面、底面,圆锥的高、底面等知识,进行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有关计算,还要自觉实践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片段) 一、观察比较,揭示特征.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圆柱形铅笔用卷笔刀卷好,用手摸一摸所卷部分,感知这部分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卷笔刀卷过部分的形状与圆柱体是不同的,我们把它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尖尖的顶点叫做圆锥的顶点,曲面就是圆锥的侧面.  相似文献   

18.
加强实际操作建立“倍”的概念栾淑珍,慕淑清佳木斯市第五小学“倍”概念的建立,统编教材是在第四册出现的。义务教材把应用题进行分组教学,因而“倍”概念提前到第三册。统编教材中关于“倍比”应用题只有两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义...  相似文献   

19.
胡力  刘仲秋 《湖南教育》2000,(18):43-44
一、温旧引新,展示目标,激发兴趣1听鼓声说几里面有几个几。  (1)第一次敲3下,第二次敲2个3下。第二次敲的下数里有几个第一次那么多?()里面有()个()。  (2)第一次敲8下,第二次敲2下。第一次敲的下数里有几个第二次那么多?()里面有()个()。  2看卡片填空。9里面有()个315里面有()个56里面有()个110里面有()个520里面有()个44里面有()个4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在“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个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课题)。大家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不但要知道谁是谁的几倍,还要知道是怎么想…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2.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