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丰富学生对家乡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积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建设家乡的热情,这个春天,凯里市第七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共160余名学生前往丹寨非遗研学基地、石桥古法造纸研学基地开展"家乡美之寻访非遗传承"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对黔东南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研学,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地区丰富璀璨...  相似文献   

2.
一、乡土地理教材的主要职能1.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家乡建设的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了解,使学生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初步懂得一些家乡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结合各科的学习来掌握一些从事家乡经济建设所需的初步  相似文献   

3.
一、弘扬人文历史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从高处通观教材,对教材进行筛选,找出教材中与当地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教学内容里,我在讲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时,将东莞从30年前珠江口的农业小县,发展成GDP超过370亿、年财政收入超过600亿,经济总量超过部分省、区的制造业名城;吸纳了1000多万外来人口,将数百万农民培养成了熟练的产业工人等东莞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作为教材的补充展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家乡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中,了解家乡发展的历史,发展的成果;了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东莞精神;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变迁,激发学生成功的自信,并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江西社会课程的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情.关心家乡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职"两课"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育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不断深入探索"两课"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既是"两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两课"的教育研究方向.我们对高职"两课"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经验主要有在内容上要体现社会性、时代性和职业性.在形式上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创建"两课"自己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与专业课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深入开展"两课"社会实践;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创业激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主动、理性地管理自己.  相似文献   

6.
一、乡土地理教材的主要职能 1.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家乡建设的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语文综合实践是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力图让学生走出禁锢的书本与课堂,走进生活和社会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笔者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家乡、了解家乡活动,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总体构思】本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调查走访、资料查阅、资料运用等,使学生对家乡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旅游景点、家乡名人、家乡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决心。在此同时,培养学生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许多单元主题教学都涉及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引入,许多地方特色资源成了乡土资源开发的主旋律。品德课堂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认同自己的家乡、喜欢自己的家乡,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走进当地的民风、民俗,激发他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努力开发利用。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讴歌家乡美景,挖掘民俗文化,宣传家乡特产,抒发劳动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生活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小学社会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地理、历史常识,激发他们建设家乡、  相似文献   

13.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从图书、网络上查阅资料,采访家长,并组织学生赴家乡著名的旅游胜地"南山竹海"春游,从中了解有关竹文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学校德育的一个主题。我结合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有关内容,确定"以韶关名胜培育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我的做法是:一、用眼观察家乡,体认家乡名胜"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作为五年级的学  相似文献   

15.
案例展示:[名称]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我家——感受家乡的变迁[活动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过去和现在,通过对比家乡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和与那些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为我们美好生活默默服务的家乡人的接触,让我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生活更美好,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动力、学会感恩、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结合“玉环文旦”区域性特色开发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美术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乡土美术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通过了解家乡古建筑文化,做一回小导游,做一道家乡美食,学一招家乡花鼓等活动,切身感知乡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是学校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玉门优秀的社会文化,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玉门高中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旅行感受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家乡的人文素养,因此主要针对玉门高中学生研学旅行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郭玉琴 《考试周刊》2013,(68):126-126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而家乡(社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进行此领域课型的研究,可以引领学生在了解家乡、做家乡小主人的过程中,促进爱心、责任心及综合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正热爱家乡是对家乡的一种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热爱祖国的基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引导学生从爱家乡之情,升华到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党的热爱之情,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热爱家乡首先必须了解家乡。我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从拓宽德育空间入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对家乡的自豪感转变为自身的责任感。1.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教育。体验教育伴随着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