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莉 《安徽教育》2011,(10):38-40
一、学校仪式案例回眸与分析从学校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校仪式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以仪式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获得的感受和文化理解。学校仪式是经常发生的,现例举一二,并试从现象描述中分析学校仪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旭艳 《考试周刊》2011,(51):200-201
学校仪式特指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社会活动,用来定义学校日常生活中某一不平常的时刻、事件或变化。学校仪式大致包括仪式化、礼仪、典礼和庆典四大类。学校仪式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保存和传承学校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学校仪式中"国家始终在场"带有"规训"的标签,且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仪式的定位、改革或优化设计学校仪式,让学校仪式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3.
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充分认识学校仪式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教育意义,加强和改进学校仪式活动,以及如何提升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吸引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课题。一、优化内容,丰富仪式活动内涵我们在优化仪式教育活动内容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了具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活方式,它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从主体维度构成来看,学校文化蕴涵着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三部分.优质的学校文化在学生、教师、课程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使得学校在三种主体文化互动交融中形成"学校文化共同体".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学校仪式提供了历时性的维度.基于文化记忆视角对学校仪式进行考察,发现学校仪式能够稳固而鲜活地存储久远的学校记忆,在社会和时间双重层面建构身份认同,且具有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力.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历时性功能,需要深入挖掘学校仪式中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记忆,重视学校仪式象征意义体系的固化、呈现与传播,运用学校仪式对文化传统进行教育导向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符号互动论是研究人们互动交往与作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的主观社会学理论。从该理论视角来看,学校文化领导要从传统文化、学校现有文化、未来文化三个维度对学校原有的符号系统进行全面认知,并通过价值符号、德行符号、契约符号、环境符号四种领导方式进行文化领导。学校领导者必须认识到,学校成员是在互动中积极作用于学校环境的,是学校文化的积极创造者,而且学校文化领导应该是一种对话互动型领导。  相似文献   

7.
薛茂红 《学子》2012,(10):15-16
散学典礼,作为许多学校在一学期结束前举办的一项常规仪式,究竟要怎么举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有的学校的散学典礼是怎么举行的。有的学校的散学典礼形式化,要举行散学典礼了,就把学生集中起来,学校领导讲几句话,通报一下学生表彰名单,学生听几句话,有时甚至有学生吃一些零食,于是,一场散学典礼就结束了,每次都这样...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享的意义体系,主要由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价值,仪式、典礼和传统,故事,建筑和人造物品等要素组成,其核心是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在于把握学校最有意义的和最具独特性的学校文化要素。并以此作为学校的象征性领导,将学校文化各要素统领起来,形成有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优质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追求在于;以生命本体的文化观作指导,创建一个关爱生命的共同体,成为一个充满生长和学习机会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着力探讨的是学校仪式问题。仪式,《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对于现代学校来说,仪式是不可或缺和经常发生的,每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都有诸多如升旗仪式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的经历。有道是:难忘才有意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中的仪式、规章、制度 ,实际上都是制度化了的文化规范。学校制度化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中的仪式 ,这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学校主要有三类仪式 :学业仪式 (开学、毕业典礼 )、运动仪式 (运动会 )、常规仪式 (每周升降国旗 )。学校仪式是教育学生的有力工具。我校十分重视通过学校仪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如通过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运动会开幕式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及正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定群体中人们共享的意义体系,文化有五个要点:1)文化是人的文化;2)文化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同时又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交往的条件;3)文化一定是共享的;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5)文化是一张强有力的意义之网,确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学校的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假设等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而关于学校的故事、传说、典礼、仪式、人们做事的方式方法则表征了学校文化外在的浅层的结构,它是学校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彰显的载体,只有透过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体悟其深层的意义,才是学校文化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着力探讨的是"学校仪式"问题。仪式,《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对于现代学校来说,仪式是不可或缺和经常发生的,每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都有诸多如升旗仪式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文化具有丰富的仪式内涵,仪式在学校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中包含着由祭祀、人生、战争和狂欢等原型仪式隐喻而来的各种仪式。因此,建设学校文化也必须从仪式这种基本文化要素来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机制,并通过对学校文化的仪式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徐吉志 《中国德育》2007,2(5):45-45
学校生活中有许多仪式,比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毕业典礼,等等。这些仪式犹如一个教育磁场,能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心灵共振,育人作用不容置疑。学校仪式文化的建设,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所有教职工都能理解仪式对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如何使所有教职工都能指导学生遵守仪式规范;三是学校教职工群体是否也有某些仪式。笔者认为,学校举行仪式活动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象征视角探讨学校文化生活及学校文化发展有其独特的价值。象征借助符号媒介,主要形式有:神话、愿景、价值观、英雄人物、故事、传说、仪式和庆典、隐喻、幽默、游戏。所有这些都是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学校组织文化形成与发展往往是恰当运用教育仪式和庆典来总结反思、提炼文化内涵,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实际是由教育仪式和庆典来建构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16.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校仪式教育相对于普通的德育活动,具有群体认同性、实践体验性、心理暗示性、内容外显性等优势。在组织仪式教育时,必须遵循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文化性原则。对于学校而言,有两条有效的仪式教育组织策略:一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组织仪式教育,二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组织仪式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的存在形态表现为促进人成长的各种教育活动,因此创生活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之道,舍此则可能让一切努力流于形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成员(包括领导、教师和学生)在自主创生学校活动文化时,可以利用五类文化作品(包括活动计划、方案、过程、案例和师生成长故事)作为思考平台,分析这一领域尚存的问题(如程式化地执行通行规定,缺乏对教育真谛和本校特色的追求),致力于改进日常教育活动,更新学校成员的发展方式,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活动整体格局和有代表性的活动品牌。  相似文献   

19.
对道德的强调和进取心的树立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英雄任务、典礼仪式和文化网络是西方文化的四大要素."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作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文化的提炼和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中西方文化不谋而合.学院本着以人为本、文化自觉和校企结合的原则,从制度导向、课程设置、榜样示范、仪式激励、环境熏陶和强化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谐的校园氛围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不管是从普遍的教育规律还是从中国学校的运行特色来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活动,而是需要学校的各个部分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其中,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学生领导者毋庸置疑承担着引领作用。因而,如果以教育领导力的视角去观察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应该能够找到一条更加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