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红 《湖南教育》2002,(22):49-49
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这个设计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案例内容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列数的观察、对比,对一列图形变化情况的观察、对比,激发学生研究事物的兴趣,进而采用数形结合、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事物变化的同时,把握事物隐含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粉笔演示,引发规律1.演示。教师从粉笔盒中,第一次取出2支白色粉笔,第二次取出1支红色粉笔…  相似文献   

2.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概念掌握得牢不牢固,对学好数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通过实物演示引出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感性认识,教学新概念时,从引导他们观察和实物演示人手,就比较容易解释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讲"求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学生对"倍"概念不清楚,就很难解决这类乘法应用题.我用实物演示先向学生讲清"倍"的概念,进而讲清怎样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出示题目"小明第一次从粉笔盒里拿出2支白粉笔,第二次拿的是第一次的3倍,第二次拿了多少支白粉笔?"(学生回答6支),接着我从粉笔盒里拿出6支粉笔问:6支粉笔可分为3个"2支"粉笔.  相似文献   

3.
和毅  利庆海 《海南教育》2011,(12):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至8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身边事物之间的排列变化,理解排列变化中所隐含的简单规律,能根据规律完成事物  相似文献   

4.
“找规律”是人教版课标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学生要会“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有机地组合内容,努力地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不仅接受得快,而且很有兴趣,下面就“找规律”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犤教学设计一犦一、出示主题图,揭示课题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彩旗、灯笼和花朵。生:还有许多小朋友在跳舞。师:这些彩旗、灯笼和花朵是怎么摆…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意在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推理,并从中探索出简单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倍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并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  相似文献   

7.
曾水根 《职教论坛》2005,(14):57-58
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出发,阐述了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密切联系,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剖析了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把难以捉摸的事物直观化、隐含的现象表面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易学易懂,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应该说,随着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素质教育必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魏玉鹏 《成才之路》2014,(12):36-36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学数学教学手段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发展到用投影仪投影,再到现在的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等高科技手段,在电子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普及化,这相对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必须大力提倡和普及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借助画图手段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理念: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能按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叙述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并能清楚写出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的变化。2.初步掌握这个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习作要求:1.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实验后,有条理地说出小实验的具体经过。2.写一篇观察作文。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一根铁丝、几张纸条、一盒火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教师取出几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问学生:“这是什么?”2.导语: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几张纸条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把它绕在铁丝上,用火烧也烧不着,因为“保过险…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片断1.激趣与思考。小朋友们,谁看得懂这幅图,请说说看。计算机演示:一位戴眼镜的盲爷爷拄着拐杖,位上三年级的大姐姐和一位上一年级的小弟弟着盲人爷爷走路。问题:比高,比高,最高,最矮。说话:谁来说一说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用么方法?(开放式结论,顺着学生思路,只需正学生语言表达的欠缺即可。)2.看一看。(投影演示)教师随手取出一支粉笔和一支铅笔,摆在物台上,问:谁长?谁短?生A:铅笔长些,粉笔短些。教师:你怎么一看就知道?生A:很明显,一支铅笔比一支粉笔长很。教师:其他的同学,你们也会看吗?(再取几样东西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长…  相似文献   

12.
一、从实物演示着手,引导学生编写过渡题。我拿出一个纸盒放在教桌上的右端,并放进7支粉笔。然后把纸盒向教桌的左端推动,推到教桌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再从纸盒里取出4支粉笔。我告诉学生:我们把纸盒当作一辆公共汽车,粉笔当作乘客,纸盒停放的地方当作车站,请你们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7人,到车站下去4人,车上还剩多少乘客?”我将学生编出的应用题写在黑板上,要求列式解答。在此基础上,我又拿出2支粉笔放进纸盒里,对学生说:我现在放进的2支粉笔,仍然当作乘客,请你们在刚  相似文献   

13.
自然课的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后研究三类。如何搞好这三类实验,我的做法与体会是: 一、搞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演示实验是通过教师示范实验,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内部规律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各方面尚处幼雅阶段,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实验能力较差。所以演示实验能较好地解决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矛盾。演示实验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老师做实验的动作干净利落,实验一次成功,效果明显,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例如,在一年级、四年级上第一节自然课时,我根据学生第一次上自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第一册开始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应用题,而且能自己编应用题。我在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时,注意有步骤地指导,逐步提高要求。即逐渐增加题目的复杂性和编题的独立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根据实际事物编题。开始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编题。从教室里看到的事物开始,如桌上有几支粉笔?陈老师手上拿着几支粉笔?大家编一个关于粉笔的应用题。学生们编出了“桌上有6支粉笔,陈老师手里拿着2支粉笔,一共有几支粉笔?”或者“桌上的粉笔比陈老师手里拿的多几支粉笔?”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借助画图手段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有的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田忌赛马》一文 ,通过叙述田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经过 ,体现了孙膑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考方法 ,教师可根据作者的行文构思特点确定本文教学点。一是抓第一次赛马经过 ,以语言对比为主 ,指导学生学习简洁表达 ;二是抓第二次赛马经过 ,以演示感悟为主 ,学会推理总结 ;三是抓对孙膑的描写 ,以读为主 ,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一、以语言对比为主 ,指导简洁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赛马时 ,可设计如下练习 :读课文找出描写第一次赛马的内容 ,思考 :田忌和齐威王在赛马前做了一件什么事?教师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田忌”的…  相似文献   

17.
以前,教师是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幻灯技术的引入,虽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大帮助,但并未根本改变教育的模式。信息技术时代的新课标,为未来一代制定了近乎完美的数学学习目标。将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  相似文献   

18.
一、《标准》解读。数学从属于科学,那么数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在这些根源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中,“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也就是说,在数学中我们是通过(量化)模式的建构,并以此为直接对象来从事客观世界量化规律性研究的。”基于此,我们就能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也就不难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一个新的视角定位“探索规律”,并对学生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提出新的要求。《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  相似文献   

19.
●犤教学内容犦“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犤教学目标犦1.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犤教学重难点犦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犤教学准备犦糖葫芦若干串、照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枯燥,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教学,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不轻松,常被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