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对人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理性因素中注重人的认知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主观主义”的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而忽视人的认知理性。这两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教育管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组织与组织中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以及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等能在人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特殊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斯洛关于“需要”的学说,从高校教师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尊严感”和“自律”意识出发,集中探讨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问题,我们认为,高校教育管理由于着眼于教学、科研的主体——教师,为了获得高效、优质的管理效果,必须遵循态度上的“尊重”原则、机制上的“满足”原则、政策上的“宽松”原则、方法上的“协调”原则和发展上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韦伯提出的科层理论是建立在理性行动基础上,强调管理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和可靠性,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然而学校是一个特殊机构,是培养人的机构、一个科层化、专业化并存的组织。不能滥用科层管理手段,如一味地实行“统一要求”、“行政命令”、“集权统治”等。学校科层管理模式既要体现理性管理的科学精神,又要重视非理性管理的文化氛围,才能使之充分发挥管理的效益性。  相似文献   

4.
身体美学应在“灵”与“肉”的统一中来研究对人的血肉之躯的身体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后现代主义的身体美学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时代性,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它只强调人的感性肉体、欲望而否定人的理性精神。灵魂的严重弊病,其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倾向是不可取的。要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5.
川瑞康成以纤细的笔触,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质,并因此赢得世界声誉,川瑞获得成功后,评论家对其艺术魅力及美学思想作了大量研究,但川端文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川端透过“非理性”因素对“理性”的思索则极少有人问津,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这里的“非理性”是相对心理学中的“理性”而言的。在心理学中,理性是指与感情相对的理智。它是社会制度及现实理性生活原则在个人心理上的投射和积淀,起着抑止本能冲动、保持心理平衡,使人顺应社会常规的作用,并能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识。不…  相似文献   

6.
翻译整个过程都是与美学紧密相连的,感受美和理性美,语言美使翻译过程成为语言艺术的再创作。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阅读。加强语言功底,使翻译更准确,更符合美学标准,达到“化境”“传神”。  相似文献   

7.
“理性人”是博弈论中的必要的假设前提,即假定博弈局中人都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的人就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然而,在某些博弈中“理性人”面临着困惑。“理性人”不能使自己的得益最大。“理性人”假设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以一种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它反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所秉持的“价值无涉”的伦理观点,认为教育管理乃是“价值关涉”的,并不可能保持“伦理中立”。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认为不能离开人来谈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伦理理性及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人本主义原则与研究生教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主义原则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尊重人之为人、使人成为人的原则。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加强人本主义素养,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意识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尊重和促进研究生的人性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发展异化为人的“技能”发展,“价值理性”受到冷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被边缘化。坚持发展性是思想道德教育彰显其生命力的重要原则。为此,要在正确看待人与技术辩正关系的基础上,以“引发”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为契合点,遵循“适应——超越”的内在规律.以求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理性主义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使传统的教育管理不管是在手段上、方法上还是在效率上都得到了科学的提升。教育管理在收获效益的同时,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却遭到了颠覆,对人的漠视、社会价值的失落、目的的异化,使经济理性主义受到强烈的批评和质疑。而作为现代教育管理又不能不追求效率,所以如何匡定经济理性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边界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于是道德理性便自然地回应了这一理论诉求。教育管理效率与价值的博弈要求经济理性主义必须在道德理性的框架内寻求理解和应用,唯其如此,教育管理在寻求效率的过程中才不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应鳌的美学思想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心作为一个形上范畴,它潜在于每一个人,至善无恶。他以“求心”功夫纯化心体,讲求在El用常行中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呈现出与天地万物圆融为一的仁境和具有中和之美的乐境。孙应鳌的美学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当时文学艺术风尚转变及清代朴学之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建构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提出了当今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即设计上的“工具性理性”倾向,这种“工具性理性”设计意识的结果将会忽略所传输的知识中应包含的人本的意义或人文的价值及经验。因此,针对网络课程的设计,人本主义美学理念就不单单只是一种对某一课程内容的美感上的修饰,而应当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美学经验或使审美价值成为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其次,本文还针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具体的美学经验层面———视觉设计原则做出阐述,提出三个基本视觉设计原则:简洁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和共同经验原则。总之,本文尝试提出一种网络课程设计的新理念,网络课程应当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下进行设计,而这一理念就是网络课程的设计既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传输与知识学习这一基本目的,同时也应当成为美学实践和美学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6.
“理性时代”开始于文艺复兴对理性的倡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挣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原则问题上,鲁迅的思想行为是由高度理性的独立意志决定的,这是鲁迅决不会“失去”的“个性”,也是“鲁迅之为鲁迅”的根本特点。认为鲁迅“常常失察而被利用”以及“鲁迅如果活到后来,也会失去个性乃至同流”,这些观点是很难使人认同的。  相似文献   

18.
“美是和谐”,“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按照这些美学观点来审视教育管理。可发现教育管理也具有审美价值。其审美价值在教育管理的产生上表现为发生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表现为过程美,又可分为运行美和对象化美;在教育管理的目的上表现为目的美,又可分为效率美和人性美,其中人性美又为表层美(教育)和深层美(受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菱荡》,可以发现废名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菱荡”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菱荡”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20.
理性王国的盛衰──认识论转向与西方前期现代美学王一川本文拟从“理性”权威的盛衰历程,考察17──19世纪西方美学理论的演变线索,着重阐明美学的演变对“理性”权威的盛衰的依赖关系。“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说过:“低级认识能力不需要用暴力强制,而需要稳妥地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