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陪审制度是公民参加案件审判活动的一项司法制度。从世界范围看,以公民参与司法的方式划分,主要有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类型。我国作为实行陪审制度的国家,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陪审制度的存废有过不同的争论。就新的陪审制度,本文主要对适用陪审员审判案件的范围、陪审员的选用、任职条件和陪审员的职能等问题谈谈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司法制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种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严重异化,为扭转异化状况,应从四方面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1.加强和完善陪审制度的立法;2.限定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范围;3.从严掌握陪审员的任职条件;4.规定陪审员的产生条件和任职期限。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需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价值目标只能是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界定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规范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建立人民陪审队伍管理制度;明确陪审案件范围并完善陪审员的权利义务规范  相似文献   

4.
香港和大陆陪审制度由于历史以及法律思想、传统的原因,陪审制度的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对香港陪审制度评析的基础上,可以从陪审员的资格及陪审团的选位、陪审员的任期、陪审制的适用范围以及陪审制度建立的基础等几个方面对大陆陪审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具体形态有诸多差异,但它们吸收社会普通公民参与司法审判的理念是相通的。反思我国实行的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在制度设计上树立吸收公众智慧的价值理念,区分陪审的案件为应当适用的范围和可以适用的范围两种,明确陪审员的职权和职责,进一步改革合议庭的组织和评议规则,修改并完善选任陪审员的条件和程序等方面进行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陪审员的选任程序是否具有正当性是陪审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的陪审员选任程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陪审员选任程序的正当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设立了七人陪审合议庭制度,但该项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于:规定了两种互相矛盾的陪审员权力,七人陪审合议庭中陪审员权力不明确,七人陪审合议庭表决制度存在漏洞,陪审制度和审级制度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日本的裁判员制度在实施初期实现了裁判员的积极参与,且表决制度的设定更为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审级制度间的矛盾和对陪审制度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为此,在吸取日本裁判员制度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主张改变三人陪审合议庭结构并统一陪审员的职权,立法明确陪审员职权,改革七人陪审合议庭表决制度等方面对七人陪审合议庭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废之争并存。该文通过分析其原因,并借鉴香港陪审制,提出弥补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不足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人民陪审制度的司法民主、权力制约和审判监督的功能。专家陪审员既要保持大陆法系陪审制特色,又要吸收香港陪审团制度优点,这是可行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近年来陪审制度在我国呈现出淡化的趋势。虽然现行法律并没有否定陪审制度,陪审制度在现实中也依然存在着,但不容忽视的是,陪审在中国现行审判制度中所具有的作用几乎到了被忽略的地步。在司法实践中,实行陪审的案件数量极少,许多地方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时往往不设陪审员。理论界对陪审制度的存废问题亦莫衷一是,然则陪审制度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因而,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才是求真务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我国陪审制度由于无历史基础和宪法依据、人员产生程序的不规范化、陪审员职权的不明确、法律文化不同等因素,造成陪审员在司法实践中"参而不审"、"审而不议",陪审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1.
陪审制度的本质是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陪审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人类走向民主文明的司法制度形式之一.我国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较全面系统规范陪审制度的法律文献,克服了陪审制度在前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立法不足,对理论领域陪审制度存废的争议也做出了立法意义的结果.但是我国陪审制度依旧还存在着价值取向不确定,法律地位偏低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Book reviews     
To advance delibe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experiences of trial jurors who engaged in deliberation. Conceptualized as a speech event, this article inductively explores the deliberative rules and premises articulated by jurors. Jurors believe deliberation should be rigorous and democratic, including speak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open-minded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t views, and respectful listening. Jurors actively consider information, but face-to-face deliber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oroughly processing evidence. Although emotions should not influence the final verdict, participants report that emotions often reinforce deliberative norms. These results inform theory and deliberative experiences in and beyond the jury.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现存的人民陪审制度,有人赞誉它是民主审判的模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有人批评它是落后的审判方式,是司法效率的大敌。笔者主张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加以废除,一是我国法律文化根基无法吸纳陪审制;二是陪审制的司法价值无法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三是陪审制度的现状说明了其存在的无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陪审制度体现了司法民主,有助于实现司法的公开和公正,维护司法的权威性,捍卫社会正义。通过历史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其意义。由于其本身存在着无法掩盖的价值,我国应当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参加刑事、民事案件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在我国为体现司法民主将其称之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它在司法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影响了它的广泛运用。在新一轮司法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陪审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确保司法民主,具有监督、制约功能,保障司法公正.但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制度因存在种种缺陷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通过对陪审制度的历史回顾和比较分析,提出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应加强对陪审制度的具体改革和立法完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gain insight into jury decision waking factors, jury decision timing, and the jury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y talking to actual trial jurors. Three criminal jury trials were observed, and seventeen of the jurors were interviewed after each trial's complet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juror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evidence, witnesses, lawyers, and defendant in the trials. In two trials, jurors made their decisions early; one trial produced later decisions. The jurors' repor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jurors considered evidence and discussed the key issues during delib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