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近代缫丝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早产生的行业之一。在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上海缫丝业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的一个典型的缩影。文章从社会因素和缫丝业内部因素两方面入手,将影响缫丝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来研究上海近代缫丝业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科技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和特点,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渐趋衰落的原因,要以史为鉴,努力发展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代流传下来的璀璨宝藏,长久居于世界文化舞台中央,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激起一朵朵浪花。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成就和卓著的历史,对人类历史做出了伟大贡献。但中国古代科技在创造诸多成就之后,却在近代逐渐衰落,发展缓慢。该文将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成果、逐渐衰落的原因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等方面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衰。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科学技术衰落以后,在一千余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科学宝库增添了不可胜数的瑰宝,只是到了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才超过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而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5.
杜春华 《科教文汇》2007,(1):143-145
中华民族文化在近代走向衰落。中国共产党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扛起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面大旗,与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始终走在时代先进文化的行列,实现从政党文化向民族先进文化转变,成为统领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新文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旱涝灾害视野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一项研究曾表明,中国粮食生产长期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与破坏,自然灾害成为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持久因素。为深化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旱涝灾害频发的具体国情,尝试对1978-2006年粮食生产与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旱灾和涝灾是中国最频发且影响粮食生产最重的两大自然灾害。这为中国应将着力强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向的政策主张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市坚定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坚决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文章从分析呼伦贝尔市得天独厚的生产粮食的天然良好条件入手,总结了近年来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制约呼伦贝尔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实现呼伦贝尔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4,36(11):2345-2352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问题中的粮食问题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根本,但我国目前状况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前景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要素分析入手,寻求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有效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客观分析林业生态功能事关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生态状况,研究提出了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