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议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皇甫修文中国古代分期问题,争论半个多世纪了。这一争议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起于何朝代──西周、秦、还是魏晋南北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史学界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线索没有...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配置方式即土地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朱绍侯先生花费50余年的时间和精力,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不间断地研究.关注新材料,把握新动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是他学术活动的特点.他在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一是确立了"名田(受田)制"的概念,二是确立了"名田(受田)制"的性质,三是厘清了名田制与军功爵制的关系,基本搞清了从战国中期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古代东方社会的性质问题,是当前历史科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代东方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或者别的性质的社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古代东方历史本身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马列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学说是否正确的问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经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列主义历史学在论证这个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苏联史学家B·B·司徒鲁威于1933年曾经论证了古代东方社会是奴隶社会,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起,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史学家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奴隶制性质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古代东方是封建社会,并认为古代世界只有希腊的一些城邦和罗马经过奴隶社会,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因而经历过奴隶社会是特殊规律,不经历过奴隶社会是普遍规律,故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中不存在奴隶社会这个环节.他们以此为由说承认奴隶社会阶段的学说是一个“教条主义的公式”.由于时间久远和缺乏足够的史料,要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清晰地再现古代东方的历史面貌和阐明它的社会性质是办不到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经商虽为历代所有,但战国秦汉商贾业之发达,经商风潮之高涨,商风贾俗之浓厚却雄冠古史。这一时期,商贾业不仅遍布中原内地,而且发展到边远民族地区,同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兴起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上的经商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商风贾俗弥漫中华大地。战国秦汉时期经商风潮的产生,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经商风潮及产生于商品产销过程中的商风贾俗,转而又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小康”一词在古代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小安”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低的一种社会。战国末到汉初的儒家学者认为古代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抑商”是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一项传统政策。历代封建学者对这一政策一向是赞颂的。解放以后,史学界在热烈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过程中,也认真讨论过“重农抑商”政策的性质,例如,郭沫若先生认为汉武帝实行的种种“重农抑商”措施的实质是打击工商业奴隶主,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因此西汉政权是封建性质的;而日知先生则认为“重农抑商”是奴隶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在奴隶社会中农民的身分地位比商人要高,“重农抑商”“它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相互斗争的表现。”但是,当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讨论主要是环绕着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探讨而进行的,并未对这一政策进行全面的历史评价。近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史学界不少同志又重新注意起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来,纷纷撰文进行评论。有的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不论在社会主义时代还是在封建时代都是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最重要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一名教师自身对知识性质理解的直接影响到其教育活动,同样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课堂里的一种角色定位。如果对应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再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相应的知识性质同样也经历从神秘到终极,从终极到客观的改变。不同的时代下,教师对知识性质的理解不同,其角色定位也会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逐渐走向后现代社会,其知识性质也将被文明化取代。  相似文献   

8.
我的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史 (周到隋唐 )、汉唐佛教寺院经济和汉唐兵制三个领域 ,用力最多的是中国社会史。 2 0世纪 30年代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 ,提出了魏晋之际 (或汉魏之际 )封建说 ,后来 ,不断丰富、发展 ,到今天还在坚持。此外 ,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其他一些重大问题 ,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 :殷周时代 (盘庚到春秋 )是氏族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 ,可称为部落国家或早期国家 ;战国秦汉时期是古代社会 ,是城市支配农村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自然经济、依附关系和户口分割 ,等等。在近 70年的学术生涯里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 :宏观、微观并重 ,理论、材料并重  相似文献   

9.
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周桂钿中国古代有三种大同思想,明确提出都在战国秦汉时代。从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诸侯混战、百家纷争中,逐渐产生了趋向统一的思想。首先是庄子、惠施所明确表述的宇宙间最广大的统一性。其次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文化分水岭,百家 争鸣如雨后春笋一般争相涌现而出,此时战国社会经济政治等 处在重要的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1.
荀况的《议兵》是先秦时期儒法两条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一篇著名的法家军事论文。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阶级斗争极其尖锐。从战国初期到中期,许多法家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等,相继在各诸侯国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宝库里,农书占有重要的一角。早在西周、春秋时代,我国已流传下来不少描写农事的诗歌,辑录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从春秋到战国,随着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的完成,随着小农经济基础的确立以及精耕细作技术传统的开始形成,出现了具有一定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农学著作。从战国到鸦片战争前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我国农业不断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封建领主制到地主制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而秦统一封建论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由奴隶制的衰落走向彻底崩溃的时期,因此关于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年代界限也提出了以下的六种看法:一,战国起于公元前481年。宋代吕祖谦的《大事记》就从这年开始,杨宽先生新版《战国史》也以此年为叙事之始,周谷城先生则后推一年以公元前480年算起;二、战国起于公元前475年。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14.
<正> 学术界均侧重从各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土地制度、生产力水平等主要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而对这一时期自耕农的形成发展问题则少有论及。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自耕农形成并初步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自耕农,按其演变顺序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小阶段:春秋中期前是自耕农的预产阶段;春秋战国之交是自耕农大量产生阶段;战国前中期是自耕农的稳定发展阶段;商鞅变怯到秦统一是自耕农的破产和再生期;秦统一到秦灭亡是自耕农分化破产加剧阶段。也就是说,从春秋中期前到秦灭亡,自耕农的演变轨迹状似一条中部高两端低的峰式正弦波。自耕农胚胎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的公社成员。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村社已出现  相似文献   

15.
战国竹简《融师》是近年发现的重要古代文献,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全文共存四简,字体是战国古文,形体奇异,内容深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流行观念,是研究古代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对古代扶南社会性质的探讨,是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数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问题一直在争论,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奴隶制说和封建制说。本文对奴隶制说和封建制说分别作了述评。并表述了一种观点:古代扶南不可能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更不会是奴隶社会,只可能是奴隶制与封建制的杂交型,具体来说,是具有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外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辅佐晋文公的狐偃、狐毛兄弟。外戚干政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为历代史家所诟病。但是在战国后期,血缘宗法贵族社会向君主集权专制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代,秦国的外戚群体为秦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甘肃古代史》是一部45万字的通史性著作。全书三篇十二章,系统地叙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到鸦片战争前的甘肃历史。对于所述每个问题都力求作到根据充分,信而有征,对少数有争议的问题,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战国秦长城西端的起点究竟在今天的岷县,还是在今天的临洮?这是一个学术界有每论的重大问题,过去,一般地倾向于起自岷县说。本书作者对甘肃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进行了详细检查,重要地段还徒步踏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古代社会性质的论述是当前古代社会研究中的一个症结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金景芳先生的一篇论文,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社会的科学概念与中国古代史分期》。在这篇文章中,金景芳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社会的科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20.
战国以前,"屦"和"履"不同义;战国以后,二者同义。"履"对"屦"的替换起始于战国时期,完成于西汉时期,二者演变的原因与社会发展有关。此后的"屦"逐渐退出常用词领域,虽然在文献中仍有些许的用例,但已具有了古词语的性质。大约到了唐代,"履"的常用词地位又被"鞋"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