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于是,一些课堂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有的甚至是在远离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从三个“勿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勿让学生惟“师”是从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牵着学生的思维往解题思路上转。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如今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常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还有什么好…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三、不要忌讳“提问”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笔者认为提问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教学的成功,有很多标志:学生信赖你,领导夸奖你,家长欢迎你,同行赞许你……这是外部标志;45分钟一堂课,你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学生从你的课上获得了什么……这是内部标志。后者,语文教师自己心里最清楚,最明白。45分钟,转瞬即逝,还称不上“弹指一挥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时光流逝,你教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发掘了学生哪些潜质?学生提高了哪些能力,获得了哪些方法乃至规律?扪心自问,经常反思,在我看来,此乃语文教师的成功之道:教前备课固然重要,教后小结、比较、提炼、积累更不可忽视。45分钟后思考课上的“成败得失”,留下一点“教余笔墨…  相似文献   

6.
酸──这是指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思维困惑只是“启而不发”,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在自己头脑中发“酵”发“酸”,再让其意识自我形成,自我渲泄,最后达到一种“欲说还休”的境界。例如,在《小摄影师》一文中这样写道:“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课文中产生了悬念:小男孩还会采访高尔基吗?这是每位同学都油然而生的问题,而且答案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及时点拨:“如果你就是这个小摄影师,你会怎么办?来还是不来?什么时候来?”这一点拨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这篇颇具悬念和韵味的课文中,学生自发地去读书、…  相似文献   

7.
[教例一] 新授“相遇问题”的课尾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来小结本课: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谁能帮助解决? 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课堂十分活跃,不仅归纳出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规律,而且通过相互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角”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汤国荣 《江苏教育》2005,(1B):46-46
时下的语课堂“感悟”“体验”渐成一种时尚。语课上,学生往往还没读几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笔并非否定“说体会”的重要性,也无意于排斥新课改,只是觉得语课上“说体会”不必强人所难,应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10.
如今,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越大,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学生在校常一言不发,你不找他谈话,他一年都不和你说一句话,有时教师偶尔问一句,他甚至会冒出一句失礼的话:“烦死了!”。学生为何越大越“不懂事”了?学生越大,教师就越不了解他了?是他们人长大了,见多识广了,不屑于与教师交流,还是两代人之间真的有了“代沟”?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先看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说了些什么。据我所知,教师或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谈话的“必…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学会反思。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反思些什么呢?1.你已有的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教法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2.你在课堂上是否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合作?3.你是否留心你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你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差距?5.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你的教?6.你有没有在意你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7. 你面对学生时是否公正、真诚、热情?8.你用了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9.你有学习计划和反思记录吗?教师应“反思”些什么?!安徽@曹莉莉…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可是,老师总是问我:“你怎么总是和坏学生搅在一起?”我不明白“坏”的定义是什么。不喜欢课本,喜欢一些“野书”叫“坏”?成绩不好,但体育好叫“坏”?略有“暴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学会反思。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反思些什么呢?1.你已有的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教法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2.你在课堂上是否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合作?3.你是否留心你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你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差距?5.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你的教?6.你有没有在意你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7.你面对学生时是否公正、真诚、热情?8.你用了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9.你有学习计划和反思记录吗?(摘自《中小学管理》)教师应“反思”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5.
“自然”,教师运用了启发谈话法。 教师问:“你们头上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头上是天花板。” 教师又问:“天花板上面是什么?” 学生答:“椽子。” “椽子上面呢?”  相似文献   

16.
课改的号角响起,“体会”一词便逐渐风靡课堂,有些教师对“体会”不得要领,热衷于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读读这段话(课文)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学生呢,天南地北,答案五花八门。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效果却不容乐观。那么,应该让学生体会些什么呢?怎样体会?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体会中真正有所得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我苦苦思索,并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里只想就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问题,说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你知道什么是“学生节”吗?你参加过“学生节”吗?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2002年度的“学生节”闭幕不久,想探个究竟吗?Let's go!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有媒体报道校园里有了教师忌语,具体地写明了几十句或是上百句不准教师对学生讲的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有病呀是不是?”“我看你是不可救药了!”“我要是你我早就不活了!”等等。这使我联想到有人指着我的鼻子没完没了地对我说:“我以后再也不骂你是混帐东西了,再也不骂你是乌龟王八了。”我想起过去偶尔也曾受过一些窝囊气,  相似文献   

19.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时都要让学生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在认识了三种三角形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环节:   1出示教具 1。横线下面的部分用硬纸挡住,只露出一个钝角。问:如果给你看三角形的一个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钝角三角形。教师表示认可。   2再出示教具 2。一块三角形板,用纸板遮住了下面虚线部分。问:你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教师依然表示认可。   3最后出示教具 3,虚线为遮住部分。问:你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锐角三角形。教师追问:你能断定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结果是不能断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