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知识理论与真之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的先验逻辑关于知识说了很多,关于真却说得很少。康德的真之理论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符合论,也不能简单地划归于融贯论。引入当代逻辑哲学成果,从真之定义、形式和质料标准、真之载体等方面分析先验逻辑中真之观念,可以对康德的真之观念作一种实用论的解读。准确把握康德的真之理论,既可以促进对先验哲学的理解,又可以促进对逻辑哲学中真之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哥德尔优先于塔斯基发现了算术真概念的不可定义性,这导致有的学者对塔斯基定理乃至塔斯基真之定义理论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得到消除:首先,哥德尔只能"发现"而塔斯基却能给出严格的形式证明,原因在于塔斯基提出了严格的真之定义理论。其次,这个理论同样对哥德尔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的T-语句和T-约定使得哥德尔定理的证明不必再回避使用真概念,使得语义证明成为可能。最后,塔斯基的真之定义理论还可以导出一系列不可定义性的推论,即"广义的塔斯基定理"。这些推论超出了哥德尔的发现,对于真之问题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戴维森从塔斯基的Tx模式出发,得出一种基于经验的"真"理论,即由经验证据确立Tx语句的真实性,进而得出关于彻底解释的意义理论。戴维森的"真"理论不仅改变了塔斯基理论的逻辑性质,而且把塔斯基从意义到真的研究方向倒转过来,变成从真到意义的研究进路。戴维森从塔斯基那里真正继承的是"真"的初始概念,而塔斯基却误把Tx模式当作真之定义。  相似文献   

4.
弗雷格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真"之思想,形成了关于"真"的完整理论.在他看来,"真"不具有实体属性,不存在与客体在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真"只用来表达断定句形式中的断定力.当"5是素数"这个句子带有断定力时,真也就被表达出来,它与"5是素数是真的"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另外,他将"真"作为初始概念,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如果对"真"进行定义,将走入"定义的循环".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就需要论证表象与现实的一致性,而二者的一致又依赖于"真"的定义.这种思路与做法必将导致循环定义,故弗雷格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他再次对符合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如果符合论对"真"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是"事实比真更为基本,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定义真",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总是通过真来确定事实,而不是通过事实来确定真.我们似乎可以在弗雷格思想中找到收缩论的雏型,因为他关于"真"的认识与收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收缩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说"P是真的"和说"P"有相同的涵义,谓词"是真的"是多余的."真"本身是可收缩的,不带有实体性质.于是,我们可把弗雷格作为表达真之收缩观点的第一位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是坚定的收缩论者.  相似文献   

5.
当把塔斯基对真概念提出的T-模式拓展到有向图上,塔斯基定理成立与否取决于归谬过程中使用的悖论及有向图的特征.本文证明了在使用说谎者悖论证明塔斯基定理时,在并且仅在有向图中含有奇循环时,说谎者悖论才会导致矛盾;在使用佐丹卡片悖论证明塔斯基定理时,在并且仅在有向图中含有高度不能被4整除的循环时,佐丹卡片悖论才会导致矛盾,这表明当T-模式拓展到有向图时,哥德尔关于"认识论悖论"应用于不完全性证明的思想能够被非平庸地类推于真之不可定义性的证明中.  相似文献   

6.
真之符合论在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同时,也受到了批判和责难。对真之符合论的反对,主要为"对符合关系的异议"和"对事实的异议"这两个问题。其困境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困境、相关概念产生的困境、逻辑解释上的困境等。因此,需要对真之符合论进行修正,如树立整体论的思维模式,澄清符合论的相关概念以寻求真之符合的合理解释,从逻辑上寻求自足的真之符合论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真理论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2 0世纪前半期既是真理符合论、真理实用论和真理融贯论三大真理观在当代哲学基底上重新铸造和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 ,又是三大真理观鼎足而立、激烈论战的时期。这场论战 ,既使三大真理论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同时也使它们的固有缺陷充分暴露。这场论战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 :试图以任何一种真理论解决意义和真理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塔斯基(Tarski)于1933年发表了他著名的真理定义,并相信该定义能够为其物理论的哲学立场服务;但费尔德(Field)批评说,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并没能成功地达成这个目标.不过,费尔德同时也认为,一个部分奠基在塔斯基真理定义之上、并且是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并非不可能.费尔德对于塔斯基真理定义的这些批评,在哲学家中曾经引起了许多意见不一的反应.本文的目的是想回答在这些讨论当中曾经被提出过的三个问题.首先,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是不是一个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定义?其次,费尔德所设想的那种可被物理论者所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是否可能成功?最后,如果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定义并不能符合物理论的化约目标,那么,一个物理论者是否便应该据此去反对塔斯基的真理定义?本文的最终结论是: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假句(包括矛盾句)存在于语言里是合法合理的."层级"论将存有"矛盾被证"的自然语言宣判"死刑",是把人(语言使用者)的逻辑犯规归罪于语言本身,而解悖方案回归自然语言实际是对塔斯基"层级"论宣判死刑.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逻辑悖论研究的重心自然而然转移到了"语义悖论"上来.塔斯基对"谎者"悖论的解释,以"本语句"指称或界定"本语句假",犯了"矛盾定义"的谬误,而哥德尔的理论也因跟塔斯基理论的内在联系,也可能引起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10.
塔斯基关于真的语义学定义和逻辑后承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现代语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塔斯基用满足和归纳的方式给出的真的递归定义,循序渐进的句法定义,语义模型的概念,逻辑真和逻辑后承的概念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构成了当代语义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诸如模型论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蒙太格的内涵语义学,甚至作为生成语法的分支的逻辑形式(LF)等无一不体现或者渗透着塔斯基原理和思想。  相似文献   

11.
真的概念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塔斯基从语义学的角度对真进行了定义:对象语言O中一个闭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它被所有的序列所满足.对这一定义进行具体解读,分析塔斯基真理理论所提出的“真”定义的实质适当性条件和形式正确性条件,然后分析塔斯基定义‘真’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范畴?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已出现了真理范畴的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而符合论本身又有几种类型,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是其中的一种.如何区分马克思主义符合论与其他符合论?关键在于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范畴的符合论.  相似文献   

13.
克里斯平·怀特提出了著名的扩充论证,以表明收缩论真概念是内在地不一致的.亚历山大·米勒利用他所说的"怀特的原理"对该论证提出批评.本文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怀特的论证:第二部分简述米勒对该论证的批评,然后指出,米勒误读了怀特的原理,怀特的原理(无论有没有被误读)不能用于反驳怀特的论证,从而米勒的批评失效:第三部分重述怀特的论证的各个步骤并对之进行分析,从若干方面(如怀特关于真之标准的原理等)揭示怀特的论证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基础融贯论是苏珊·哈克在批判基础论和融贯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认知辩护理论。该理论有效克服了基础论和融贯论的缺点,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应用。文章以一堂论文案例教学为例,用基础融贯论引导学生,通过证据探究的纵横字谜图景解释模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在论文案例学习中学会了自主建构和理解、能动地选择和创造,并最终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过程。这样的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学术训练,凸显了对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苏珊·哈克对传统认知证成理论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和批评,提出了一种中间型的新方案——基础融贯论,有效地克服了基础论和融贯论的缺点,赢得了广泛赞誉。尽管如此,作为新兴的证成理论,仍然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多元主义真理论的主要代表,功能主义真理论主张真是一种功能性质,能够被不同论域的低阶性质显现。因此,真既是"一"又是"多"。低阶性质与真之间是反对称的显现关系,前者显现后者,后者内在于前者。可以看出,显现是功能主义真理论的重要概念,显现关系是真之"一"与"多"之间的桥梁;然而,显现关系也遭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与《文赋》和《文心雕龙》,《文笔式》《论体》论风格分类和解释,以及各种文体的风格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提出"六失",侧重点有所不同,更符合文体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辩证法。《定位》论文章谋篇布局,和《文心雕龙》也有不同。《定位》论文章体制大小更为具体,论及句式长短与声之缓促的关系,把章句安排和"势"结合起来考虑。这反映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其思路在更方便地指导实际创作。《论体》和《定位》都带有创作指导性质,反映诗论由理论向实用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对塔尔斯基真值条件语义学的研究中,至少有两种提法是错误的,一是把T约定看成是“真语句”的定义,再有就是认为塔尔斯基的真理观是真理符合论。这两种错误的提法势必影响到人们对塔尔斯基真值条件语义学理论本身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评价,所以有必要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课程论是杜威整个实用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在对杜威课程论思想的描述中,笔者发现,以前的研究者大多停留在对杜威课程论思想的"碎片"进行了一些"文物式的展览",并没有注意到其课程论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的有机性.为此,文章从逻辑性和整体性出发,把杜威的课程观归结为六个方面并对它们一一作了阐述:实用与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价值观、形式训练与社会意义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观、经验与环境相统一的课程内容观、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统一的课程模式观、"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和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的课程评价观.  相似文献   

20.
张琳 《当代教育论坛》2006,(11):125-126
一、对话论的理论依据: Johnson的对话论主要是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会话论为依据。维果斯基(1978)在分析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因时指出,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与人的活动性质有关,人的活动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