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深有体会地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个因素:“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如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者们,大多会发现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吟咏杜鹃的诗章,而且对此情有独钟。为什么古代诗人们会产生这样一种认同心理呢?探求这一原因,这恐怕首先还在于杜  相似文献   

2.
释“东西”     
俗称物品为“东西”(“西”读轻声),当与方位南北东西的“东西”有关(“西”不轻读).新《辞源》即由此推想而释义为:“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日‘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乍思之似乎近理,细思却很可疑,因为古人确实习以“春秋”指代四季,指代一年;然而却不习惯于以“东西”概括四方,概括四方的常常总是“南北”.,不惯用“东西”概括四方,正如不惯用“冬夏”概括四季——然则这里总该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在其中吧!就以“春秋”可概括四季来看,这是因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王力主编  相似文献   

3.
周婉如是晚清黔西北诗、词、书、画方面的杰出代表.介绍周婉如及其《吟秋山馆诗词钞》,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及研究意义进行梳理,以期为周婉如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全唐诗》共收录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其中词占极少数。《增订注释全唐诗》对牡丹诗的注释、考订,有不少错误之处。对这些问题予以辨正,可供研究唐诗及牡丹文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处一份真正的感情与悲慨。前两类作品或技法工巧,或贴切惟肖,而以艺术成就而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推属第三类作品,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动机与内心情感。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但把它放在中国大诗人、大词人中去衡量,就不能说它是很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巴州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振兴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为提高日光温室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当地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日光温室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如:总结出的冬芹菜→春黄瓜→秋菜花→和冬芹菜→春黄瓜→夏豇豆→秋番茄等双高模式,这些生产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现将辣椒-芹菜(苦瓜)-四季豆(苦瓜)间套作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种植方式及效益(一)方式辣椒头年9月下旬-10月上旬开始育苗,当年春节前后定植。同时,在立柱旁、走道边定植四季豆或者苦瓜(四季豆、苦瓜于头年12月开始育苗)…  相似文献   

7.
四季     
周庆宝  伊洛 《阅读》2013,(29):26-28
在地球上,一年有四个季节——春(spring)、夏(summer)、秋(autumn)、冬(winter)。但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Little Prince)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不,小王子来到了地球,他在小魔法师哈利(Harry)的带领下感受了地球上四季的美妙。Let’s read together.  相似文献   

8.
“因材施教”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孔子这一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孔子对冉有、子路、子贡、高柴、曾参等弟子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到孔子对子张、子夏的教育。本文就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教育,看他是如何具体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子张,姓颛孙名师,春秋末年陈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张、子夏都是孔子晚年亲自教授的门徒,也是孔子的得意学生。他们两人在性格、气质、学业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子张仪表堂堂,才貌过人,为人雍容大度,讲究  相似文献   

9.
五年级《科学》有关北斗七星的知识,教材是分上、下两册讲述其四季星空状态的:上册讲秋冬两季,下册讲春夏两季。但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时节往往与季节不符,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课本知识在夜晚去观察星空。而且白天授课也不可能观  相似文献   

10.
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韵文学会、《文学遗产》编辑部、陕西省文史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5月 15日至 19日在华山与西安两地举行。来自国内各高校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的 1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厦门大学著名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蔡厚示先生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先生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先生等光临会议并作大会学术发言或吟咏诗词。与会学者提交论文 80余篇 ,近百万字。会议期间 ,先…  相似文献   

11.
黄昏是唐风宋雨中摇曳的晚香,是生命的歌谣于古典诗词歌赋中的传唱,是古代诗人的心灵在时间意识上的再现。 翻开中国古代的诗词文本,黄昏的情结是最为引人触目动情、最有美学意味的文学现象之一;究其原因,它与古代诗人的心理与生理机制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则阳气已溢。”黄昏在古代人看来“日……至于虞渊”,从时间与季节的观念来说,古人的心理存在着“秋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在语文课堂,经典古诗词教学则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载体。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将古代的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用"和诗以歌"的形式,使观众在优美的旋律中领略诗词之美,激发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小学古诗词教学要不断创新,唤起孩子对古诗词学习的热爱。创新诵读形式,运用吟唱教学法,密咏恬吟,吟出悠悠诗情;融合创新,唱出浓浓诗意;校本课程,拓出诗意生活。引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其中有1420余首吟咏植物的和歌,而在中国颇受欢迎的春之代表桃李之歌却少之又少。本文就大伴家持以桃李为主题所作的两首和歌,从创作背景、中国式意境、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在鉴赏桃李歌优美意境的同时,分析中国诗歌对于日本和歌创作及审美方面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行文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小说中合理地运用诗词,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聊斋志异》就是小说中完美融入诗词的典型。在《聊斋志异》的相关作品中,诗词主要起到了喻示人物身份、揭示人物遭际命运及抒发人物怀抱等作用,通过蒲松龄的奇思妙想使作品具有了新鲜感、陌生化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并对中国养生理论和 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崇尚六经的文化,六经就是《诗》、《书》 、《礼》、《易》、《乐》、《春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翻阅大量相 关的文献资料来揭示《诗》、《书》这两部经典对儒家养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6.
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李清凌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一书 ,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国文化史》教材中内容比较宽泛 ,体系比较庞大而又结构谨严 ,叙述清晰 ,文字简洁、流畅、生动、优美的一部新作。它从物质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和风俗文化 4方面 ,分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前期及民国 8个历史阶段 ,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及重大文化现象。具体地说 ,绪论部分叙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 ,以及《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唐音阁吟稿》中的诗词不论长篇或短篇,都表现为悠悠浩浩的心理时空、超验气度和宽宏目光,其总体风格是大气包举。而大气包举风格之形成,乃由于《吟稿》作者学兼众长,才、识、胆、力俱优:既有刻貌传神之才,而以少总多;又有自辟町畦之胆,而敢于突破牢笼;既有纵横古今之识,以开拓衢路;又有天转化工之力,以熔铸素材,情采彬彬。因此,一部《唐音阁吟稿》,广阔而深邃地写出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活的历史”,光芒灿烂,元气淋漓,《吟稿》作者以卓越的诗才、诗识、诗胆、诗力,洞察中华诗歌的发展方向,入汉魏而变汉魏,入唐宋而变唐宋,吸取传统精华,反映时代风云,发千古之心胸,开一代之风会,乃是扬帆于历史大潮中的新试航。  相似文献   

18.
《真腊风土记校注》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元人周达观所作的《真腊风土记》一书及其各中外研究本进行对比、考证后所作的一个补充完善本。着眼于夏鼐对《真腊风土记》一书所进行的的校勘、注释工作,本人从古籍整理的角度出发,对其原文以外的文献学部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一窥夏鼐先生独到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长河中,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造出摄人心魂的诗词文化,仅“湿”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就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湿”字是一个及物动词,它要求后面带宾语。在诗词创作中,它属于炼字范围,探讨它在古诗词中对意境营造的价值,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古汉语中的“湿”字是一个与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字。《说文》上说,“湿”的本义是水名,即“湿水”,“从水显声”。而“显”有“光”之  相似文献   

20.
秋诗撷英     
自宋玉《九辨》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秋景,抒述个人弃家远行的心情以来,悲秋成为中国传统秋诗的悲枪主题和悲剧意识,以致写秋之肃杀凄凉的诗篇代吟不绝: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陶渊明《已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