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呢?除了方法的指导外,对于学生朗读的即时评价也是一项很有  相似文献   

2.
张田若先生有一句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的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同一。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4.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交流过程,是初中科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在精选阅读范围——"图"、"表"、"式"、"文"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常见方法有:课前预习读、课堂选择读及课后深入读。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有:抠着关键读教材、联系情景读教材、变换条件读教材等三种,而提高阅读效率的最高境界是创新阅读。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延续,只有"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这便是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在教会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悟"。本文将探讨如何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训话,民间更是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在当今"讲风不正"的情况下,回归以"读"为本,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有其积极意义。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反复筛选且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文字  相似文献   

7.
一、落实学生为主体,使"读"到位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才能得到"读"的机会,使学生能实实在在的读,而不是走走过场。课前预习要有时间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层次要有时间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要有时间读。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才能用心地去通读全文。才  相似文献   

8.
李国斌 《教育》2013,(22):47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素质训练,是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乃至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读"起着重要作用。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表情朗读、小组读、领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读一次就要确定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只有针对不同"读"的目的,采用不同读的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以读代讲""以读代学""读"霸课堂蔚然成风。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然而深入解读"以读代讲",就会感到"读"并非是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万能钥匙。在经受课程改革的阵痛后,有教师坦言:"语文教学最好的办法是读,最没办法的办法也是读。"该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霸课堂的利与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一、读要有层次性学习每一篇课文,首先要  相似文献   

11.
一、走近纪念碑 1.揭题导入,质疑猜读.师:今天,咱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刘成章来"读--碑".(手指课题)再把题目读一读. 生:(齐)读碑.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读的是什么碑? 生:他读的时候,是怎么读的,有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为什么要读碑? 师:也就是说,读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吧? 生:为什么是"读"碑?  相似文献   

12.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就是读,过去的私塾先生就让学生读,反复地读,是大有道理的。今天朗读这种教学方法仍然是非常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篇文章来说,首先,它是以"情"贯穿始终的:有身世孤苦的悲情,有和祖母恩深似海的亲情,又有对圣主的一片忠情,当然也有两难之情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绿……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试问,一千次没有内容的朗读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拯救阅读教学,首先要对课堂中无休止的"有感情地朗读"说"不"。拒绝"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4.
"上学"义的"读"与各种名词结合的能力很强,表示的语义关系也是多种多样,有表示处所、目的、受事、时间的,也有表示等同等各种语义关系的.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与读研究生同属一个顺序义场.但实际上语义关系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坚持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读前有铺垫,读时有要求,读中有研讨,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潜滋暗长.  相似文献   

16.
<正>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指的是有感情地读,有表情地读,准确、流畅地读。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不断的模仿和领悟中得到提高,感受到朗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绛县雎村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有6个教学班、160名学生、12名任课教师。自2005年起,我校不断探索实践和深化书香校园建设,逐步使书香校园建设走向了内涵化、课程化、常态化。一条主线贯穿阅读早在2005年,在书香校园建设上,我校就坚持做到了"六有""五结合"。"六有"即有书读、有时间读、有环境读、有兴趣读、有法导读、有活动促读;"五结合"  相似文献   

18.
"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的主张。让学生爱上读书,读得轻松,读得入味,"方法"之中有学问。毕竟读一本书不同于读一篇文章,"读整本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整本书"使学生的阅读心理更加专一,"读整本书"可以培养各种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  相似文献   

19.
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提高写作的基础。"多读"、"熟读"对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有极大帮助,要想唤起学生爱读的兴趣,必须诱发学生愿读、乐读、会读的心情。学生对读有了兴趣,就能使他们对读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点燃他们强烈的表达愿望之火,主动而快乐地读。情感是读的动力,文章萌发靠情感这颗种子的内核,文章的诞生是靠情感波澜的冲击,情感能唤起读的粘力。读实质上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过程,只有多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多思善读是"吃透文章内容"的关键,要想读懂每一句话就要理解字词。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给他们一个感、知、读的技巧,使其知重音、快慢、高低,应恰到好处,在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