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作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项重要话题资源颇受大陆学界的关注.这一理论空间的"开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算起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将联系新马华文语境,并借重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理念变迁、视野拓展的有关认识,以大陆学界的此类研究为观测对象,梳理总结这十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批评研究并作适当评价,揭示该论题的演进和它超越自身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华文文学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当代新马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支华文文学劲旅。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萌芽,并经过新马多元文化的洗礼,逐渐成长壮大的。尽管它不及中国大陆文学的汪洋浩瀚,也不及港台文学的跌宕多姿,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南洋社会生活土壤,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并广泛吸取中国母邦文学、西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马华文文学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从未断歇过。在论争中,现代主义渐渐为读者所接受,由此发展成为与世界文学潮流相接轨的"东方现代主义"。文章通过梳理这场论争的来龙去脉,旨在厘清这场"现实与现代之争"对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之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7.
“如果不是近代以来台湾、香港特殊的历史遭际,中国文学中大概不会产生以区域命名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如果不是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海外华文文学大概不会如此汹涌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和现实的共同作用,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刘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专门的研究机构遍布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论文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放眼华文文学进行剖析,主要是就术语组合的弊病,如交叉性、无效性和错位性进行分析批判,并以关键词中的本土性个案展示了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2002年5月28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宣告成立,著名文艺理论家、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饶芃子教授因其在华文文学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实绩而众望所归地被选举为学会首任会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发源于中国“五四”新文学,并且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不但有大批中国著名作家南下参与了新马华文文学的建设,而且新马华文文坛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当密切的关注.可以说,从新马华文文学诞生之日起,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介绍、评论和研究的文章,在当地的报章杂志上就层出不穷,这些文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东南亚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当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首次组团来华访问时,不少中国文学界人士惊讶地发现:想不到新马地区还有那么多人用华文写作,而且写得那么好!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地图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香港文学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但二者均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大陆同行借鉴和警惕.  相似文献   

19.
一《短篇小说一集》收录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作品,起自1919年,迄于1990年。在五十年代以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为英国殖民地,共处在一个政治实体之内,因此,我们把两国的短篇小说合为一集,同时为了行文的方便,《导言》也将两国合在一起论述。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1919年10月,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刊,其副刊《新国民杂志》开始出现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白话文学作品,新加坡文学史家方修认为这就是马华新文学史的发端。七十多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据统计,1965年以前新马两地出版的文学作品单行本,共计818本;1965年至1979年新加坡出版的单行本,计553本①。如果再加上马来西亚和最近10年来出版的单行本,估计约达3000本。其他没有结集的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的作品,数量就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家"新老"交接中的世代沟通,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引起的海外华文文学格局的深层次调整,汉语在文化流徙传播中的丰富发展,都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超越东、西二元而指向"第三元"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