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垂青",《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用黑眼珠看,表示重视或喜爱(青:青眼,黑眼珠)"。如"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垂青"。说起这一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据《晋书·阮籍传》所载,阮籍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他能做青眼和白眼两种眼神,这两种眼神各有所用。对情投意合的人,他就青眼相看,对那些"礼俗之  相似文献   

2.
"垂青"这个文言词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常见于报纸杂志。可似乎很少有人会思考,"垂青"为何能表示对人重视之意。"垂青"源于"青白眼"这个典故。说起"青白眼",大家可能明白其意。《汉语大词典》:"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此谓之‘青白眼’。""青白眼"说的是阮籍的故事。《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  相似文献   

3.
“青”字确实容易让人上当,其实,在不同语言场合,“青”字表示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比如,“青青河边草”,这里的“青”指翠绿色无疑;韩愈的“青天白日映楼台”,“青天”显然是指蓝天;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当理解为黑色;此外,“青”还可指白色呢,如“鸡叫头遍,天已发青”。那么,“青睐”的“青”是什么颜色呢?黑色。所谓“青睐”,是指用黑眼珠看人,传达一种喜悦或器重的情感态度。这里的“睐”是动词。《现代汉语词典》释“青睐”为“青眼”,可能和阮籍的“青白眼”有关,但确实说得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4.
1.青眼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自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后人便以“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  相似文献   

5.
斐波那契是中世纪欧洲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名著《算盘书》使欧洲人抛弃了繁杂的罗马数数字,用起了阿拉伯记数法。斐波那契的才能受到当时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垂青,因此被邀  相似文献   

6.
容颜     
有个乐评人注意到,罗大佑喜欢用“容颜”这个词承载他的创作情感:“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恋曲1990》)“如果我们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难改变,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玫瑰般的容颜”——诗人们常这样比喻美丽的女性。而本期封面的主题,正是“玫瑰的容颜”。  相似文献   

7.
书种与奇才     
清代顺治年间有一大冤狱,名日“哭庙事件”,18位书生横遭死难,内中一人是金圣叹,其人其事传闻天下,颇有争议。金圣叹自称“书种”,出自他的《绝命词》一诗,曰:“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相似文献   

8.
陈墨,1990年出生,湖南师大附中初二学生。陈墨从小喜欢用画来表现他眼中的世界,4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儿童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陈墨一直坚持用“图画故事”“图画日记”和“图画作文”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五年级时,他创作了108幅《水浒系列人物漫画》以及反映学校生活的大量作品。初中一年级时,他又创作了《名言童画》200幅。陈墨的作品曾经在《初中生》《同学》《少年作文辅导》《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2004年4月,他的图画日记《纸上的风景》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9.
“青睐”和“白眼”是两个意思相对的词语。“青睐”意为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喜爱或重视;‘名眼”则是表示轻视,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关于这两个词,还有一段典故呢!魏、晋交替时期有~位著名诗人,叫阮藉,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一种会使‘清白眼”的本事,对志同道合的人,用青眼(两眼正视,眼球黑的多)相看;对其不欢迎的人,就白眼(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相待。据《晋书·阮藉传》载:阮藉母亲死的时候,秘喜去吊丧,他以“白眼”相对,科喜十分难堪,不快而退。随后税康带着酒和琴前往,他便换了‘请眼”,表示欢迎。至今…  相似文献   

10.
这几天,开皮豆疯狂地迷上了游戏王卡,即使是上课时间,他也在下面不停地摆弄卡片。他的动作很隐蔽,但同桌豆豆咪还是看得一清二楚。她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会问一句“:你累不累?”开皮豆一听,有门,以为豆豆咪也对游戏王卡感兴趣,就开始向豆豆咪发暗号,一会儿偷偷捅豆豆咪一下,一会儿问她喜不喜欢青眼白龙,一会儿问她喜不喜欢黑魔头。豆豆咪根本就不喜欢这些花花绿绿的游戏卡,被开皮豆搅得心烦到了头发尖,一点不给面子地说:“什么青眼黑眼的,我不懂!”开皮豆一心迷卡,没听出豆豆咪的弦外之音,一本正经地解释道“:青眼白龙就是传说中攻击力非常强…  相似文献   

11.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五一”和“十一”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推出创意相同的“特别节目”,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节目标题,“五一”时是《说法作客———请您断案》,“十一”时变成了《说法做客———请您断案》。“作客”为什么改成“做客”呢﹖让我们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是怎么解释的:做客zuòkè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zuòkè<书>寄居在别地:~他乡。“做客”与“作客”是一对音同义不同,而在实践中常常用混的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至…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诗》论中的“兴观群怨”本为学《诗》用《诗》之法。但在有《诗》风气渐衰、通经致用的文化背景逐渐淡去之后 ,“兴”在某些情况下流转成为作诗之法。到王夫之以“兴观群怨”提举其诗学理论时 ,他改而同时从作诗和用诗两个方面扩展了“兴观群怨”的意涵。从情感诗学的角度分析 ,王夫之的开拓性在于 :以“情”为核心理念 ,牵动“兴观群怨” ,藉以贯释古代诗歌和诗论 ,贯通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这种彰显和开掘 ,从根本上复现了孔子《诗》学情感的超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曾经在《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寻友不遇的贾岛在归途中凝神思索: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他不断地做着推和敲的手势,  相似文献   

15.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的样子。如《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又如《聊斋志异·黄英》云:“曾(姓曾的书生)烂醉如泥,沉醉座间。”那么,何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又是什么呢?明代陈继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眉公群碎录》中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又《中华大字典》引《五色线》一书云:“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二书所言相同。原来“泥”是一种虫,…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非常重视学习研究《孙子兵法》,早年求学时对《孙子兵法》就有所接触,延安时期做过精深研究,晚年依然格外垂青。《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观点深受毛泽东赞赏。重视学习运用兵书又不依靠兵书打仗,是毛泽东对待《孙子兵法》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9.
幸运地成长     
唐彩斌,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熟悉,因为我们已有了一年的联系;陌生,因为我们还未曾谋面。在我们的交流中,他热情奔放、谈吐幽默,年仅30岁,但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却令我折服。他的课别具特色,“善于在知识关键处阐幽发微”。读过《“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你会发现他对数学教学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谈起他的成长,他总说自己只是幸运而已,然而我相信,幸运之神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20.
刘勰讲文学批评 ,专设《程器》一篇 ,讲作家的才、德。认为才可“彪外” ,但须“弓朋(充满 )中”。“中”决定“外”。因此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但遗憾的是 ,他在《程器》篇中 ,虽然提出了“有懿文德”的命题 ,却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