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向日在《教育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西方教育平等观念主要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维新派从中汲取养料,表达了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观念。维新派认识到包括妇女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对于培养人才进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教士所强调的教育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教育要以个人为本位、受教育是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等,  相似文献   

2.
西方教育平等观念主要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维新派从中汲取养料,较系统明确地表达了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观念.维新派认识到包括妇女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对于培养人才,进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教士所强调的教育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教育要以个人为本位,受教育是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等,并没有被维新派所吸收.传教士自身的固有特性、文化之间的翻译转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是造成传入和吸收之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5.
从深闺走向世界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洋留学的中国女性,乃是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出国的平民女子。 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留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从日本转到美国学习医学。4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设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林乐知是晚清著名来华传教士,作为主编,他在《万国公报》上刊登了大量有关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文章。从对中国女俗陋习的批判、缘由的探求,到提出一系列积极且有价值的解决办法与实践,林乐知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探求林乐知与中国妇女问题,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关系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国妇女的生活成为西方来华人员广泛讨论的议题.传教士、外交官和文学家、诗人在写实作品和虚构文学作品中共同塑造了愚昧落后、狡诈无耻而又封闭麻木的中国小脚女人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中西权力关系互动的结果,又是意识形态的文本建构的结果.直到今天,这一形象还有一定的市场,形成了西方观察中国妇女的“套话”,影响了其对中国女性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8.
西方早期来华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更多地是为西方在华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当然,他们带来的西方科学化知识对沉睡的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美国首位来华传教士裨治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之一。研究裨治在华31年历史,对正确了解早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女传教士群体是基督教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教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组成主要包括早期传教士夫人,以及随后来华的独立女性传教士和中国本土女性传教士三种情形。她们以异于男性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特殊方法,在近代西南妇女传教事业和教育事业中发挥了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宣教,中西方的妇女观念不断相互碰撞。天主教义对中国妇女的生活方式、日常习惯、婚姻状况等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种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背离的局面虽然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抨击,但是仍然有不少妇女毅然走上信教之路,客观上对长期以来束缚中国妇女的封建礼教形成一种抗争。  相似文献   

11.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 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夸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简单化方法.但作为新教传教士,思想深处的基督教文明至上论又使其在认识中国时无法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裨氏中国观中的两重性是其传教策略两面性在中国认识上的体现.研究裨氏的中国观便于我们进一步从纵向上把握美国中国观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初时期,美国来华女传教士亮乐月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妇女和儿童小说,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影响。亮乐月主要采用了西译中述、译文本土化、删译、改写等翻译策略使其小说译作适应中国读者的品味和中国社会的时代之需。亮乐月的小说翻译策略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近代与鸦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 ,就必然面对如何对待鸦片贸易的问题 ,绝大多数美国传教士站在人类道德和基督伦理的高度 ,对其加以坪击和反对 ,并且发表了诸多言论 ,进而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决策。  相似文献   

15.
来华的基督教各教派,几乎都经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使得他们时中国近代妇女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广泛宣传兴办女学和废除缠足等男女平等思想,而且还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践.这些活动,对近代妇女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启蒙、示范作用;当然,囿于"布道"的宗旨,来华传教士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传教士柏格理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西南地区传播基督福音,在和花苗与汉族妇女的近距离接触中,形成了喜爱与批判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造成这种反差极大的书写策略与认知态度的原因,与柏格理传教士身份定位、文化属性及叙述者身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西学考略》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教育是伴随着百年多来“西学东渐”的潮流而形成的。在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曾对传播“西学”作出过贡献的外国传教士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就曾受清政府总理衙门委托,历时两年走访了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七国,主要对前五国的教育并结合清末中国的教育,作了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写下了《西学考略》一书,为清末创立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材料。 可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  相似文献   

18.
近代初期,来华传教士们出于加快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开始对缠足等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展开批判与重构。随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用天赋人权等思想观察、分析、批判中国妇女问题时,清晰地论证了传统缠足陋俗逐渐解体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中国戒缠足思想在辛亥时期趋于成熟,一方面是国人追求真理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近代先进之士坚持对缠足恶习进行批判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近代与鸦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就必然面对如何对待鸦片贸易的问题,绝大多数美国传教士站在人类道德和基督伦理的高度,对其加以坪击和反对,并且发表了诸多言论,进而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决策。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北洋之始》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美]著朱艳辉、叶桂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这是一本涵盖面极广,对于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极为有益的著作,它是一位美国传教士、是一个外国人对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前后的中国的认识。书中,作者还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对孙中山、伍廷芳、黎元洪、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品评.此外,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一批对当时中国有着重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