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鲁迅《狂人日记&;#183;序》中语体和狂人形象两个问题的探讨,力图说明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具有的含混性缘于它话语间不断的出现自我颠覆的现象,应该说从《狂人日记》为始,鲁迅的其他很多泪说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狂人日记》是鲁迅应时代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它充分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独创性。鲁迅坦率地指出:《狂人日记》的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7.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  相似文献   

8.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9.
我教《药》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里有四篇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和《祝福》。学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小说。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的创作过程,从"救救孩子"的呼吁到"灭神灯,要放火"的战斗宣言,这一变化标志着鲁迅在现实的重重矛盾困惑中,为自己接下来的改革社会的实践确定了一种出路,并将以更为坚定执着的姿态直面现实的黑暗。这体现了鲁迅革命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13.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15.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除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词以外,还独具匠心,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虚词.尤其是副词的巧妙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7.
鲁迅故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他继续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和大量杂文,成为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用白话文写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对封建主义充满了义勇和正气的宣战书。《狂人日记》的发表,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被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奠基石。茅盾曾高度评价了它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认为《狂人日记》使“中国人一向自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最早评论鲁迅小说的人●王廉官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19年11月吴虞在《新青年》六卷六号上发表了一篇《吃人与礼教》的文章,最先对鲁迅小说进行评价,吴虞也就...  相似文献   

20.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