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出现违法行为均因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电视作为最普遍的传媒工具,所播放的节目类型对受众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电视媒体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内容,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社会中,电视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儿童心中的重要位置,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其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也容易导致攻击性的唤起,提高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还会导致恐惧等反应。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总结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提出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来,媒体暴力一直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对象。媒体暴力主要包括暴力电视、暴力电影、暴力电子游戏、暴力音乐、暴力书刊与互联网络攻击。媒体暴力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旁观到的暴力,主要是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青少年不是暴力事件的直接卷入者,只是观赏别人的暴力行为,是一种被动的、替代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来自虚拟世界的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不能忽视,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其影响机制的解释是不同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来自媒体中的榜样的作用,强调对榜样的观察学习是获得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替代性强化等是维持攻击行为的强化机制;而社会认知理论更注重分析具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并且强调有关虚拟暴力的知识经验会导致社会信息加工的偏差,从而引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 ,美国总统克林顿把国内 3 1位电视业的高级行政官员召进白宫。此番召见并非是商量拍什么重大题材的电视 ,而是专门就目前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以及电视中色情暴力内容对儿童产生影响等问题进行磋商 ,制定对策。可以说 ,儿童沉湎电视、电视中色情暴力内容危害儿童的现象 ,困扰的不仅仅是美国 ,它也成了许多西方国家目前共同遇到的一个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媒体暴力观是在媒体暴力对儿童产生何种影响的争议中产生的。《童年消逝》一书中所体现的悲观主义媒体暴力观在帕金翰的《童年之死》一书中看来有以下几点不足:没有从正面探讨儿童与媒体暴力的关系;证据的刻板化;掩盖了儿童犯罪的背后真相。帕金翰所持的理性主义媒体暴力观从多个角度对媒体暴力进行理解,认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非直线性的。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媒体暴力观的解读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三点教育启示:媒体暴力不是导致少年犯罪的唯一因素;管制责任的履行既在家长又在儿童;教育是减少媒体暴力的负面影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概况及特色1.发展概况台湾媒体教育的兴起背景与美国较为相似,都是为了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由于当时台湾地区媒体泛滥,大多数为政治或商业利益操控的媒体,为了提高阅听率,不惜以色情、灵异、神怪、暴力等很多不实的消息,来引诱阅听大众,以谋取利益的极大化,影响了儿童价值观和人格形成。因此,2000年台湾教育当局协同“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项目,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2002年10月24日,堪称亚洲第一本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出台,台湾还成立了专门的“媒体识读中心”,创办了《媒体识…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概况及特色 1.发展概况 台湾媒体教育的兴起背景与美国较为相似,都是为了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由于当时台湾地区媒体泛滥,大多数为政治或商业利益操控的媒体,为了提高阅听率,不惜以色情、灵异、神怪、暴力等很多不实的消息,来引诱阅听大众,以谋取利益的极大化,影响了儿童价值观和人格形成。因此,2000年台湾教育当局协同“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项目,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2002年10月24日,堪称亚洲第一本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出台,台湾还成立了专门的“媒体识读中心”,创办了《媒体识读教育月刊》,  相似文献   

9.
媒体暴力及其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中叶至今,传媒业发展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规模,尤其是进入电子时代后,几乎每一项信息产业的重大科技革新都会导致传媒业的快速增长。仅仅在中国,手机的用户就超过了1亿,电视拥有量有3.4亿台,中国的宽带用户截至2002年底也已达660万。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媒体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其他任何行业。传媒业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传媒业的运作基本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多不良信息。尤其是媒体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和对抗性因素,几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东西,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这些内容对青少年和儿童的…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性是一种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情感和行为,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儿童期是个体发展亲社会性的重要时期,但研究者对儿童亲社会性人格特质的关注较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儿童亲社会性研究的一些成果,包括其内涵和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研究,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为以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以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满足其心理需求两大功能,成为儿童最亲密的伙伴.但是,电视媒体对儿童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消极信息,且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儿童电视媒体素养教育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指出,电视传媒机构应是儿童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教育机构是电视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家庭是儿童电视媒体素养教育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2.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价值观狭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内容片面和教育行为背离等现象。应该自觉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化、拓宽社会化的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全面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电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动画片,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孩子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渲染暴力倾向内容的动画片,对孩子起着负面导向作用.以孩子最喜欢的电视《奥特曼》为例,了解暴力电视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如何更好地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5.
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儿童社会化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本能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新精神分析派则增加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自身向健康人格的成长潜能。尽管这些流派对儿童社会化问题的解释各有特色,也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进行儿童社会性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是社会性教育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一观点开拓了“社会认知”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将儿童的认知发…  相似文献   

16.
一、学校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呈现出一些优势。1.小学阶段品德教育保证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一般认为有6个组成部分,即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识、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道德品质居于核心地位。尽管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增多而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使得家长们不得不意识到发展儿童社会性的重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加之不能理智地界定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其对子女正确的社会性教育方向很难保证。小学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17.
占据大众传媒首要位置的电视媒体作为一种表意特征很强的符号系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的重要消费者,然而,电视媒体充满了暴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用科学数据确凿地证明,媒体暴力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意志、情感和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视媒体为何以及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机制与中介因素,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减少和预防媒体暴力时青少年侥面影响的应时措施。  相似文献   

18.
曹亚杰 《文教资料》2006,(27):29-30
当媒体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体中的暴力成分已对今天的青少年社会性行为发展构成很大威胁。本文主要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针对青少年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中,出现了社会性教育中儿童的失我化、社会性教育中虚伪的生活、社会性教育中追求效率、忽视意义等诸多问题。为此,儿童社会性教育应关注儿童鲜活的天性,关注活动、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让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真正回归儿童生活,同时设计“实习场”,升华儿童生活的社会教育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同时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使儿童最初的这些社会交往活动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既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