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出版工作的重点向"优质、高效"转移,出版界对校对工作在保障出版物编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校对队伍就成为当下出版社发展的工作重点。然而,如果增加专职校对的编制,势必会增加出版社的经济负担。因此,发展外校力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社外校对队伍,以此来弥补出版社专业校对力量的不足,就成为当下出版社校对工作发展的重点。因此,如何发展并做好外校管理,就成为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校对书稿过程中,多采用交叉校对(即不同的校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力度的加大,在一些中小出版社人员编制上很难保证3~4名专业校对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如何坚持交叉校对,使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的环节上起到“卫生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对人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出版工作的重点向“优质、高效”转移,出版界对校对工作在保障出版物编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校对队伍就成为当下出版社发展的工作重点.然而,如果增加专职校对的编制,势必会增加出版社的经济负担.因此,发展外校力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社外校对队伍,以此来弥补出版社专业校对力量的不足,就成为当下出版社校对工作发展的重点.因此,如何发展并做好外校管理,就成为新时期校对管理人员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张渊 《出版广角》2018,(6):58-60
文章分析了黑马校对软件的特长和短处,提出只有在人工校对后,再辅以黑马校对软件来捕捉人工校对不足留下的差错,才能相得益彰,进一步提高校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张莉 《现代出版》2014,(4):37-38
正在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出版社都实行编校合一,没有设立专门的校对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的校对人员,编辑和校对的任务都压在编辑的肩上。按规定,要保证图书编校质量,必须安排不同的校对人员完成三校;而仅仅依靠本部门或本社内部的编辑力量,不可能每本书都能顺利完成三个校次。为解决这个难题,建立一支有效的、适合本社需要的外校队伍显得十分必要。一、外校队伍的优势分析外校源于补充专业校对的不足,但并非是专业校对的暂时替代,而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校对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校对工作社会化的问题,时时有人提出,即把出版社的校对工作交由社会上的"校对公司"完成,双方形成买卖契约关系,更便于管理.但依笔者所见,目前我们尚不具备使校对工作社会化的几项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米戎  刘乃义 《出版科学》2012,20(5):32-34
结合校对软件使用情况分析校对软件的优势与不足,应人工校对与校对软件互补,人工校对后再用校对软件校对。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出皈社校对管理工作以事务为中心。校对队伍往往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当出版高峰到来的时候,出版社争抢外校,以致好的校对比编辑还吃香,显示出校对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在这种状况下,出版社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经常的校对优势,吸引并留住需要的校对人才,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在排版体系中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大大加快了图书出版速度,图书出版已经形成品种多、数量少、周期短的局面.此时,不少出版社的校对工作成为了制约图书出版的"瓶颈",特别是每年订货会前突击"抢书"的模式,更是给原本校对人员就不多的出版社带来了严重的校对压力.  相似文献   

10.
魏雪萍 《编辑之友》2015,(12):92-94
校对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也影响着出版业的生命力.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校对的职能发生了新的改变,对校对的专业素质也相应地有了新的要求.现代校对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等专业素质.校对素质的提升贯穿于校对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需广大校对工作者通过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注重实践中的积累与反思等自我培养途径,实现其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12.
科技书刊校对质量问题初探王乐今年初,新闻出版署对20家出版社的23种图书质量随机抽样检查,结果有18家出版社因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受到处理。新闻出版署还决定:出版业要由总量增长阶段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除去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专设校对人员之外,一般一二十人的期刊编辑部和小报社,其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人员兼做的。这些单位实行编校合一,是由于受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发展强调坚持质量第一,校对是出版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出版高质量发展对校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推进校对高质量管理。本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出版特别是图书校对工作实际,就实施高质量校对管理提出建议,包括优化校对责任管理,切实提升校对工作质量;优化校对队伍管理,不断增加优质校对力量供给;优化校对信息化管理,努力提高先进技术应用水平;优化校对激励管理,积极增强校对人员获得感和幸福感;优化校对统筹管理,大力推进校对工作可持续发展,着力服务和促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对环节是图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图书内容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出版社在校对人员的岗位职责设定上既要明确校对人员在稿件编辑加工流程中的定位,又要突出校对环节的工作范畴与对应责任;既要强调校对人员对于稿件内容的工作重点,又要激励校对人员扎实基础、力争上游。而校对人员设置上,除了人数要与书稿数量相匹配,更要根据现有人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职称等方面因素有意识地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强校对工作的思考马镇兴【南京】一、关于校对作用的认识国家出版局1980年1月10日制订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指出:"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里规定了校对工作的职责,从中...  相似文献   

17.
周奇 《出版视野》2006,(1):29-30
2005年本刊第五期刊登了刘杲同志“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的文章。引起不少出版社领导的重视,全国一些社来电来信索要这期刊物。今天我们又向大家推荐一篇我国著名出版家,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奇在最近召开的西南、中南地区校对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他谈校对工作,实质是图书质量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陈敬根 《出版科学》2010,18(1):23-25
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校对工作的这一属性,加之减编增效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出版机构广泛采取编校合一、撤销校对专业机构等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书刊质量下降。本文从功能性态、地位作用、历史溯源等方面分析校对的特性,指出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被动性,是书刊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校对专业机构建制独立,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相似文献   

19.
现代校对该做什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书稿磁盘化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就笔所在的出版社而言,2000年校对作的带盘书稿是1999年的2倍。由于磁盘原稿增加,传统的校对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要求;校对客体的改变,向校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校对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按《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但在实际校对书籍稿件的过程中,须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杜绝疏漏大错,起到提高书籍出版质量的作用。一、要协助编辑把好书稿质量关。按常规讲,中级职称以上的编辑审读和加工整理书稿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各出版社也正是依靠这些“台柱”,形成每个出版社独具特色的出书体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编出的任何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应从把好出书质量关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高度出发,严格审校。只有这样,才能挑出书稿中的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