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班级自当成为促进学生"生命自觉"的精神家园。鼓励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从而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实现自治管理,唤醒其自主成长意识;着力构建学习交往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协同,在高品质的学习交往中体验成长;借助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让学生自主演绎精彩生活,走向自觉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2.
游戏是童年特有的活动方式,它与幼儿的成长规律相契合,同时,也是幼儿内在生命的价值诉求。游戏中蕴含的自由、幻想、愉悦和体验的精神特质,回归着幼儿生活的本原、激发着幼儿创造的才能、顺应着幼儿唯乐的天性、满足着幼儿探索的需求,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应学会用"童眼"观察幼儿世界、以"童心"体验幼儿成长、让"解放"环抱幼儿生活、让自由和规则相互渗透,将游戏精神的理念贯穿学前教育始终,使幼儿教育真正深入到幼儿的生活世界,为幼儿成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以哺育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自我生命辉煌的实现。在语文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大放异彩,因为课外活动为师生交流生命体验、共同成长提供了更为宽松舒适的环境。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途径。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课程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相似文献   

4.
在呼唤教育中关照学生生命体验的当下,却忽视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回归生命体验的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内涵式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和时代必然,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与超越性特征。借鉴美国"共同教与学"计划和"教学勇气项目",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创设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引领教师生命体验,在职后教师教育中,转化消极体验,呵护教师心灵。  相似文献   

5.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正>一、利用信息,体验"三生教育"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三生教育"的意义,不断让学生感知真善美,逐步懂得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三生教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更多地应该是活动体验,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让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召唤,让心灵充盈生命的温情。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更多地应该是活动体验,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让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召唤,让心灵充盈生命的温情。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尊重学生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及自由。促进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自身智力及能力范围内,实现最完美的成长与生活;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尊贵,  相似文献   

11.
邵永红 《福建教育》2023,(26):12-14
<正>生命教育活动,要让学生感悟和绽放生命之美,灌输、说理是难以奏效的。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看见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实践着力点,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引领学生在获得积极体验的同时化解成长难题,读懂并享受生命之美,从而让师生的教育生活充盈智慧和人文之美,让师生的生命世界充溢良善之美。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生命成长中有许多缺憾,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儿童一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成立了各级各类组织,构建了全方位的爱心网络;为留守儿童配置了专用活动室,打造爱心阵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倾注更多的关爱;带留守儿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造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阳光的心态,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做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应以德育为主渠道,大力实施阳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充满阳光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宽容开朗的心理状态,重塑阳光少年形象;让  相似文献   

15.
生命观体验式教育方法.就是用体验式教育形式进行生命观教育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心理、情绪,体会其中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领悟出生活的真谛,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学会珍爱生命,展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种关怀,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关怀儿童,关心成长,关爱生命,关注幸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灵动的生命都能享受一种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自由与幸福,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旨 在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 力脉动。我国幼儿教育目的是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让幼儿充 分展现生命的力量,让幼儿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和愉悦,让幼 儿成为他自己。关注幼儿生活世界的教育,就是为了完整的、 真实的人的教育,是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教育。笔者通过小班 科学探究活动《鼻涕虫》案例和大家探讨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 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开展简单真实、活脱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都能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成长,学会用英语生活的技能,掌握用英语思维看待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生命为前提的,生命只有在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中才能被唤醒,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100种经历"活动课程化,形成"100种经历"框架体系。学校通过课程化架构,于顶层设计中彰显序列性;通过学生的体验式参与,在体验中发展其个性;给学生多样化展示平台,让学生在独特经历中积淀成长财富;立体化评价,让学生在多元经历中呈现过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