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评论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而近年来关乎伦理道德的不良事件和过激言论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地滋生。由此展开了人们对于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热议,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存在着诸多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力下降、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不强以及网络伦理道德机制不健全。而追溯其背后的原因则主要是历史遗留因素、现实问题和西方世界的影响共同作用而致。针对这些问题和研究,最终寻找出有效的对策,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培育网民良好的道德意识,健全网络伦理道德机制。  相似文献   

3.
于丽 《林区教学》2010,(2):46-47
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研究探讨网络安全和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复杂性影响,有利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来保证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已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人类也正在为许多化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付出沉重的代价。化学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和个体道德养成做适当的调整。本文主要关注化学的伦理问题,首先介绍重要的关于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理论;然后分析了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与大学化学教学的关系;指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介绍了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进一步发展要求有伦理道德规范的支撑。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构建教育政策研究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伦理道德规范的两种取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客观性原则、对顾客负责原则、公众利益优先原则、权利优于善的原则,并试图调节这些原则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生产力方面带来生产革新,生产自动化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变化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涉及各方面,但终究绕不开一个核心: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为人?其实每当这个问题说出来时,就暗含着一个大前提:人工智能和人这两个语词之间已经被划分出一个界限,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为人。但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很多问题探究下去都最终要去追问: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为人?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这里的亲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亲人,即在社会层面和道德层面被承认的"亲人"。这个问题涉及很广,包括夫妻、子女等问题。本文将暂时悬置起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从具体内容入手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判断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当前国内外有关网络伦理道德研究现状,归纳探讨了网络伦理道德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分析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具体表现,着力探寻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构建道德建设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人类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化”已成为经济、文化与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然而,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传统道德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把青少年培养成文明的网络主体,必须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立法、提高青少年的网络自律能力、加强网上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道德伦理问题。在网络空间中,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文化冲突、道德冷漠、道德失范、侵害隐私权和无政府主义等都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大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健康伦理道德的构建有其直接的影响,高校德育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现实问题,尤其在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和互动性助长了网络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尤其对大学生的道德冲击不容忽视,大学生诚信缺失、人格丧失和情感冷漠.应对策略应从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大学生人文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将网络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AI)技术的教育应用给教师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教学环境、“AI+教学法”的创新到教学内容表征形式的智能化,AI的影响日渐广泛,但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伦理问题与伦理风险。进入智能化时代,教师扮演着新的角色并面临更加复杂的AI应用伦理问题,这需要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此,基于TPACK概念框架,将伦理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知识构成要素引入,提出并构建了“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框架(AIPCEK),即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包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AI知识和伦理知识。在原有TPACK框架基础上,生成新的融入伦理的复合型知识形态:教学伦理知识(PEK)、学科伦理知识(CEK)、AI伦理知识(AIEK)、学科教学伦理知识(PCEK)、“AI+学科”伦理知识(AICEK)、“AI+教学”伦理知识(AIPEK)和“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AIPCEK)。AIPCEK继承了伦理知识所具有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协商建构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其发展模式有三种:AIPCEK发展的金字塔需求模型;基于在线实践社区的教师AIPCEK发展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AIPCEK发展模式。AIPCEK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新的特点及伦理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及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德里克·博克是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他认为大学在树立学生道德意识的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运用他们的特殊地位来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道德问题,加强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新的师生伦理关系来改善德育实施效果,并在对高校师生关系伦理及其存在问题的解析基础上,阐述了如何构建新师生伦理关系,并说明了新师生伦理关系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人工智能的决策和行为开始从外部设定转向内在发展,智能主体逐渐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它的自主能力也不断增强。出于道德考量,自主决策和行为的人工智能开始被视为道德主体。因此,传统道德如何在智能技术中自主发挥作用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后果论、道义论和美德论都具有解决此问题的潜力。要构建能够进行道德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确保人工智能的自主推理能够受人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约束,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担负起决策“责任”。实现有“道德”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价值敏感设计、透明度设计及道德学习设计是开发道德人工智能的三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传统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环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线性道德思维、中国的保守性道德思维与西方的批判性道德思维、中国的直觉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理性道德思维三个方面。中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天人、群己、义利、德力”这四对范畴上。要使中国的传统德育发扬光大.就必须使其思维方式培养出道德创新能力,使其价值观形成整合。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comments on Darcia Narvaez's Kohlberg Memorial Lecture,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with respect to her contrasting ethics and economics, or morality and market. My basic claim is that ethics and economics, properly understood, are just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ne main point is that all morality solves cooperation problems and includ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sanctions to uphold it. The second claim is that competition in market economies is, in principle, ethically justified, and where it creates a problem, it is not just an ethical problem, but by the same token an economic one with which economists are concerned.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自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从三方面介绍了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即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和怎么搞好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学思想,在国内外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些争论涉及到对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深入《手稿》文本,围绕“异化”、“劳动异化”这些中心范畴剖析马克思论说的基本理论构架,在“道德异化”和“道德理想”的关系视域中,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师资培训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利用伦理学进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法,增强师资培训的现实感;培训者还应提高教师对自身行为教育价值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良好的道德环境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