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这是个很直白的切入——“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秋天的叶子”开始的。这还是个很抒情的切入——“怀念祖母”,从“一片叶子”开始,特别是“秋天的叶子”!这更是个很悬念的切入——“怀念祖母”,  相似文献   

3.
《秋天的怀念》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哲思,从“秋天”这一意象空间的角度切入,可以窥其“堂奥”。在悲痛与顿悟的融合体验、“不懂”与“懂”的双重变奏中,作者获致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奏响了自我救赎之歌。作者向死而生的精神突围展现了饱含意义的过程哲学,其生命之旅因此愈加绵长,创造出独特的生命经历之美。在“秋”人相融的感伤之思与母子相错的缺憾之思的交融下,作者的怀念之情亦越发醇厚。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第9册的一篇课文。史铁生哲学般的思考、斗士般的生活姿态让我敬慕不已。我带着圣徒般的虔诚走进《秋天的怀念》,在作者冷静的叙事中,我分明感受到儿子与母亲心中巨大的伤痛,所不同的是,母亲的痛苦湮没在她对儿子朴实无华的关爱中,并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叫“好好儿活”.她给予史铁生的是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母爱有多种,这属于救赎灵魂的爱。  相似文献   

5.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往往读出一种凄婉之感,哀伤之美。而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我却感觉到在凄美、忧伤的怀念中,生命之花原本可以如此绚烂。一、“苦”字当头,铺设情感发展的桥梁开课伊始,窦老师把作者史铁生以校友的身份介绍给大家,使人备感亲切。同时出示史  相似文献   

6.
听完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后“,好好儿活”似乎要成为一种主旋律激荡在心中,会给将来以振奋。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秋仿佛不再悲,不再伤,恰如刘禹锡所言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给本是寂寥之秋以“排云而上”的生命激情。但《秋天的怀念》始终是史铁生的,它是悲伤的,它是沉重的,伤悲中给人以镇定,沉重中给人以责任。我们的课堂需要的究竟是窦老师的激情还是史家的深情?一、激情节拍与悲情倾诉“给他点掌声。”课堂上时不时响起老师这声声吆喝,于是,热烈的掌声打断了刚从文中蔓延出来的那种情感。老师在讲“有感情地…  相似文献   

7.
奉柳  余涛 《学语文》2021,(1):17-18
《秋天的怀念》中的“怀念”有三个层次,即铭记母亲的爱、读懂母亲的难、汲取母亲的力量好好活。其中,如履薄冰、反常错位的母爱让“怀念”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母亲的艰难而早逝又为“怀念”增添了悲剧色彩,好好生活的力量感与持久性使怀念达到了最动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多次听过侯文明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他执教的课例,无论是《在大海中永生》和《秋天的怀念》中的范读.还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以及《“番茄太阳”》《小珊迪》中含英咀华的品读,各种各样的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教学层次: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教学步骤:读出韵味读出思考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生:清华大学。(笑)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师:今天的课上,我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  相似文献   

10.
宋运来 《福建教育》2005,(7A):27-28
笔者有幸听一位年轻教师上《秋天的怀念》一课,该教师对课文中“央求”一词的处理,引起了我的关注。文中身患重病的母亲“央求”双腿瘫痪对生活无望的儿子去看菊花,以唤醒儿子对生命的热爱。教师这样引导:  相似文献   

11.
小鸟最怀念春天,因为春天树绿花香;青蛙最怀念夏天,因为夏天河水猛涨;果树最怀念秋天,因为秋天硕果累累;梅花最怀念冬天,因为冬天白雪皑皑。我最怀念的季节,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5,(11):29-31
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又一次超越教材,显示出了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技高一筹,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围绕情感的“共振点”——“好好儿活”,演绎出了一堂经典的、大气的课。  相似文献   

13.
张晖 《学语文》2009,(5):31-31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气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散文一反历代文人墨客的悲观伤世.为秋天的成熟而怡然冉得。这种独有的意趣。在曲折委婉的文字中自有动人的神韵。文章开篇.就描写了一幅悠然的景象。秋日的黄昏,独自坐在沙发上.让思绪随蓝烟缠绕而上,身心的轻松与自由跃然纸上。在闲淡的情绪中,作者的思绪转至秋天的意味.引出对“秋天”的偏爱.  相似文献   

14.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往往读出一种凄婉之感,哀伤之美。而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我却感觉到在凄美、忧伤的怀念中,生命之花原本可以如此绚烂。  相似文献   

15.
读懂母爱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秋天的怀念》一课,它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母爱不仅伟大无私,“血色母爱”更加深了我对母亲的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梦回故乡     
中秋的怀念还没黄叶纷飞,已是中秋了。总觉得漫天纷飞的黄叶才于秋天应景。秋天更多的不是收获,而是倦鸟归巢,是小学课本上的“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离家这么久,从没看到过大雁南飞,连风筝的线都被耸立的  相似文献   

18.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9册,作史铁生。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走进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怀念母亲》是“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耕一生、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以罕见的真诚,引用日记、散文中的语段.剖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自己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没有赤子之心,无法写出这样披肝沥胆的文字。没有情感的投人,也无法真正领略文本的内涵。十二三岁的孩子.缺乏现实体验和背景认识,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