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割裂了思维的心理过程与思维结果的逻辑形式的关系,情境探究成了思维形式的“空壳”。学生面对情境必须经历分解情境事实、选择情境事实和综合情境事实等思维心理过程才能生成知识要点,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为例,应用虚拟实验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自主设计拓展性实验,尝试提出初步的工程学构想,思考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基于虚拟实验室开展全过程的探究式活动,可以为线上实验教学锦上添花,达到以虚补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物教学》2016,(20):53-54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进行改进,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层探究,并探讨如何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情境—问题—任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法设计“微生物的营养”复习课,以冷藏酸奶常温放置的保质期创设情境,利用两个任务解决情境中的关键问题,将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相关知识融入评价实验方案和设计实验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其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筛选得到的1株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废弃秸秆资源的降解效果.本文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初筛和复筛,从土壤中获得了1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不同碳源酶活力的初步研究.利用PCR法,结合18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产黄青霉菌,将该菌株接种到不同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中,30℃培养48 h后测定酶活,发现该菌株不到12 h对滤纸完全崩解;15 d内对小麦秸秆分解迅速.同时测得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糖化力和小麦秸秆纤维素分解能力分别为:4.653 U/m L、5.445 U/m L和6.876 U/m L.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的鉴别培养基进行了改进,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教学目的;分离的菌落透明圈比较清晰,能真实地反映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黄林 《考试周刊》2012,(77):67-6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真实情境、质疑情境、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拓展”。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尝试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兴趣”“科学引导,教会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留足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养牛场废弃物原位微生物转化池中微生物优势菌及其对有机质转化力,为养牛场废弃物高效原位微生物转化发酵菌剂研制以及废弃物原位微生物转化有机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培养试验法和降解试验法,通过对纤维素、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等4种有机质转化能力的比较,筛选出养牛场废弃物原位转化池中不同时期微生物优势菌株。结果:在各时期共分离纯化得到112株菌株,其中生长较快,且对4种有机质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69株(常温和高温的细菌、放线菌、霉菌各为19和5、22和5、16和2株)。细菌对于纤维素和淀粉分解能力较好,且常温细菌降解纤维素能力约为高温细菌的2.03倍,但对蛋白质和油脂的分解能力差,主要作用于原位转化有机肥初期和高温期;高温放线菌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较强,为常温放线菌的1.73倍,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比细菌和真菌强,主要作用于原位转化有机肥高温期;霉菌对纤维素和淀粉均有一定降解能力,但明显低于细菌和放线菌,主要作用于原位转化有机肥初期和末期,高温期活性较弱。将不同属4株优势菌株配制成11个组合,优化筛选出对牛场废弃物原位转化有机肥综合性能较好的优势菌群组合4个。结论:组合Ⅷ(AKMM-2010-11×AKMB-2010-6×AKHA-2010-4)为最佳优势菌群,其对纤维素和淀粉的降解能力DP分别为38.43±1.4和8.01±0.3。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表达力”培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语言的认知与理解,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产生更多新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情境构建、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面探究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数学“表达力”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秸秆类木质纤维素沼气工业化奠定科学基础,以滤纸作为纤维素材料对不同发酵原料和发酵时期的沼气池菌系进行驯化和筛选,并研究其中温条件下对麦秸、玉米秸和滤纸的降解特性.采用减重法、分光光度法和蒸馏法分别测定复合菌系在发酵过程中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复合菌系生物量和发酵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结果显示:发酵原料和发酵时期的菌源纤维素降解能力有较大差异,来自粪便池源的复合菌系在发酵前期纤维素降解力强,而秸秆池源的复合菌系在发酵后期纤维素降解力强.粪源产气稳定期的复合菌系F6的降解能力最强,对纤维素降解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滤纸、麦秸和玉米秸.  相似文献   

12.
以“试题整合、问题驱动”为总体思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改编高考题,再以题目为导向,辅以判断、选择、问答、画图等形式开展“种群的特征”复习教学,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比较、建模等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生物学问题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为例,教师创设葱段“开花”的魔术情境引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葱段为什么会‘开花’?”,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黑藻和洋葱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植物细胞是否能够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及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湘教版和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学探究活动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湘教版探究活动延伸性强,人教A版主要以相关章节知识的拓展为主;湘教版均衡选择生活情境和科学情境,人教A版注重选择生活情境;两版教科书探究活动问题的表述形式都以“陈述句”+“开放式”为主,湘教版的开放程度更高一些;两版教科书均以个人活动为主,合作活动为辅;两版教科书都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此,对两版教科书使用提出建议:明确教科书中探究活动内容,注重在教学中落实;通过生活情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团队探究,培养合作能力;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探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究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一、创设情境,提供探究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设疑,营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分…  相似文献   

16.
以“厨余垃圾的微生物降解”项目式实验为例,将从自然界中获取、筛选和鉴定的菌种用于厨余垃圾的好氧堆肥,设计实验探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对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评价堆肥副产品腐殖质对种子发芽的促进效果,实现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纤维素,是天然的“纤维素库”。若将其提取出来加以利用,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秸秆的附加值,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本实验采用微波辅助法处理玉米秸秆粉末,去除其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提取其中的秸秆纤维素。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镜的方法从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等方面对提取产物进行表征。探究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加热功率、亚氯酸钠浓度以及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到从玉米秸秆中提取秸秆纤维素的最佳实验条件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12%,微波功率为595 W,微波加热时间为9 min, NaClO2浓度为0.3 mol/L。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2021年浙江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对“教学情境与内容的选择,思路与活动的确立,策略与方法的运用,目标与评价的衔接”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教学设计渗透了抛锚式教学等理念,课堂组织体现了基于大单元、大概念学习的时代要求;以“锚式情境”为素材,体验式、互动式探究为方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为特征,有效落实了知识构建、心智发展、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情境教学法强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出发点.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别从情境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活动的组织等几方面阐述了笔者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从核心素养角度阐述“人体的体液调节”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从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模型建构、实例分析等方面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