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叙事把人物宿命化。这是先锋作家对人的主体意识所做的哲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池莉小说中的人物只不过是作者的代言人,池莉以“隐形人物”的身份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主体性表现。因此,以池莉在作品中的主体性表现可以把她的作品作如下解读:对扭曲的政治生活的批判,对人性问题的深层思考,对艺术创新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3.
(一)视象启示:“视象”是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术语,指演员在朗诵和念白时,视觉中对扮演的人物或对话的人物产生的鲜明形象。这个形象愈是具体可感,活灵活现,演员的内心世界就愈充实,台词就愈有表现力。举有的老师教学《黎明的通知》为例。教者提出了一串很有意思的问题:“黎明是怎样的形象?如  相似文献   

4.
说“疑”     
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存在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疑不问。而不疑不问,正说明大有疑问。 据了解,学生的这种不疑不问,愈是高年级,愈普遍;愈是毕业班,愈突出。然而,我们倒常常因此听到一些老师无端的抱怨,说什么学生“不动脑子”呀,“笨脑瓜”呀,似乎要把这一切过错都归咎于学生。但是,追本溯源,平心而论,“始作俑者”原来还是我们老师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本刊去年第四期,关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笔者已有所论述。在此,我们进一步变换思考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人物“背叛”原构思的现象。一、人物性格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应该肯定,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由艺术家塑造出来的,但是,从尊重艺术创作对象的主体性这一观念出发,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作为艺木创作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一旦在作品中站立起来,其性格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经形成,便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为艺术家所控制的,而是具有其充分的独立性、主动性的。我们标举描写对象的主体性,正是意在强调作品人物的这种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和主体形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那位杨二嫂曾发过这样一番高论:“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二嫂的话无疑道出了一部分人的心态和社会上的一种现象。[评论言论话语,多评论名人的经典之言,谁见过评论小说人物的,何况这位名声并不好的杨二嫂呢?标题就给人以幽默感。先点出杨二嫂的高论。“无疑”二字点  相似文献   

7.
A: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中说:“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做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8.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探讨了黑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构成问题,指出塞丝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的。莫里森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思想与巴赫金对话主义中主体的对话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莫里森通过《宠儿》表明了自己对黑人主体性构建的态度,认为对话可能是美国黑人构建自己主体性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称代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作品的人称叙述形式则只有两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通常也称为第一人称形式(的作品)、第三人称形式(的作品)。目前有一些同志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志根据作品中作者直呼作品中的人为“你”,就认定这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作者毛岸青、邵华向读者诉说了杨开慧同志牺牲时的悲壮情景,激  相似文献   

10.
陈金美先生在 80年代就关注着主体性问题 ,并积极参与讨论 ,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论文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和演化自己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意见 ,写成了一部较有学术水准的专著 :《主体性 :在认识论的视野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0月版 ) ,这部著作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第一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主体性研究的发端和发展 ,对我国有关主体性问题的各种意见作了富有主见的评论。譬如 ,针对我国有的学者提出的“世界就是物质 ,主体也不过是一种物质 ;主体与客体的区别 ,只不过是物质形态的不同”这种荒谬的所谓“物…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主体性的强调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向来以写人为宗旨的文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重故事到重人物刻划,由重人物的共性到重人物的个性,由重单一性格到重复杂性格,由重人物外在行为的描述到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乃至潜意识的开掘……留下了人性觉醒的轨迹,显示着对人的个性价值的日益尊重,因而也宣告着文学主体性的高升。在此背景下,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呼声日高,关于文学主体性的研究日多。但在这一好的发展趋势中也存在着问题:一是有同志对主体性的强调导致对文学  相似文献   

12.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的丧失。”生活中不难发现,自信与自卑两者的累加效应:愈是自信,愈成功,愈成功愈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下面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自信和自卑的问题,想想自己有没有自卑的心理,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心理?你准备怎样战胜这只纸老虎?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主体性”班级管理,既是对教学主体模式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最基本内容。这种管理不仅可以科学有效地强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意志品质、心理人格、社会行为等方面塑造学生,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但是,当我们为“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的科学理论和突出育人效果而惊喜,并着手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时候,却发现实行这种管理并非易事,不能一蹴而就。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更具广泛意义的问题。因此,我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着力将“为”“学生主体性”班级管理转移到“对”实行“学生主体性”班级管理的探索研究上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班主任“导管”阶段——主体性定位 这一阶段要先发挥班主任在管理上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歌颂“爱与美”.是个老话题.是曾被褒扬也屡遭贬斥的话题。二十年代.在反抗黑暗社会的呐喊中.带着苦闷和彷徨徘徊在十字街头的人生派作家曾以“爱与美”构筑自己的理想世界.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叶圣陶的小说曾把“爱与美”当作灰色人生转化为光明的必要条件.冰心的作品更以“爱与美”为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结束之后,又有一批作家在作品中张扬人性的复  相似文献   

16.
时至人类将跨入 2 1世纪之时 ,人们尚未曾恰当地处理好自己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从而或者在自然面前止步不前 ,或者过分破坏自然。笔者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或哲学之主导精神 ,发现可以用“天人合一”与“主体性”分别予以概括。尤为重要的是 ,二者有整合之必要 ,只有把它们科学地整合起来 ,才能为解决东西方的有关问题提供一种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最惹人感触的是事物的形态、色彩,高明的作家往往会借助字形来惟妙惟肖地描摹事物的形态、色彩。如曾有一位小说家问鲁迅为什么给自己作品的人物取一个外国名字呢?取外国名字为什么不取“阿S”、“阿 W”,而偏要取“阿 Q”呢?鲁迅回答说:“阿 Q 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不就是他的形象吗?”作者用漫画手法,以‘Q’字形来描摹人物,这就是典型的“字形描摹”。  相似文献   

18.
1981年李泽厚同志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哲学是主体性哲学。什么叫主体性哲学?他作了一些说明。他说:“人性便是主体性。”(《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人性“也是今天哲学的中心课题”(第155页)。这说明他的主体性哲学是以人、以人性为基础和中心的  相似文献   

19.
谈“其实”     
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一般来说承上文含有转折。如:一个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从事创作的作家,既然不断以自己的作品去影响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难道不应该注意作品的社会效果么?其实,任何作家选择什么题材,提炼什么主题,创造什么人物,以至在寻求什么情节、细节、语言时,都是有目的、有  相似文献   

20.
[实录]师:我们曾将会意的笑声送给《社戏》中“偷豆”的那帮小伙伴,我们也曾被“城南旧事”中那个舐犊情深的父亲而打动,那个用生命谱写音乐的贝多芬告诉我们坚强是成功的动力,而想起爱穿新装的皇帝我们马上会暗自告诫自己:爱慕虚荣的人最终会遭人唾弃……信手拈来,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作家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们刻画人物的立意与技巧值得我们体会。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如何描写人物。(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2.学会描写人物师: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人物描写主要有哪几种方法?生: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