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主义学与过去的学相比,打破了关于人的“神话”,从另一个角度开拓了对人的写实;与后来的学相比,为现代主义学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从学发展的趋势上看,自然主义的学观念又具有超前性,它的创新之处在今天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  相似文献   

3.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不仅接受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观念,还将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人物的文学文本作为直接的模仿对象。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既使他在创作上逐渐成熟,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的小说蒙上过浓的肉欲色彩,为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传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因其强烈的反封建性而被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受,并一度占据了日本文坛的主导地位。自然主义文学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对20世纪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岛崎藤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他从浪漫主义走向自然主义。他早期浪漫主义诗作将日本近代诗歌推向成熟。他的代表作《破戒》使他成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领袖,也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成熟的标志。但学界对《破戒》是自然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作品有不同意见。分歧的根本点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关系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只有打破某些教条,从日本近代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才能解读《破戒》,准确理解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受西欧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形成,日本近代文学迎来了繁盛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继承吸收了西欧自然主义文学特色的同时,由于自身社会文化土壤的特殊性,形成了极具日本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实现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成功嬗变。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自然主义是受西方特别是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其生成是扎根在日本本国文化和文学的土壤上的。占据明治时期精神主导地位的国家主义的盛行,注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夭折,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义文学。承担起建立自我任务的自然主义文学,正是在与国家主义的抗争中,在对抗与妥协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人们的评价话语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交叉和混同,本就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学源头、创作精神以及学理念等方面,在一个较大背景下,探讨了它们关系,旨在进一步寻觅它们的学个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主义文学是近代日本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其流派的形成标志着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真正开始。发现人和解放人性成为该流派写作的第一要义。著名的日本现代文艺评论家柄谷行人从“风景之发现”视角阐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过程,强调了人和人性与客观对象相结合;这与20世纪初发现与崇尚人性的自然主义如出一辙。“风景之发现”视角将人和人性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作家确立了自然主义文学,开创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在文艺思想倾向上,19世纪的法国作家福楼拜是个很复杂的个案,他是从现实主义过渡到自然主义的关键人物。因此,中外学界在论及福楼拜的文艺思想时,往往在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犹疑和徘徊。从福楼拜的文学活动、文学理念和作品本身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福楼拜客观公正的艺术追求,一定的实证精神与对人物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和描写等,使他成为开启自然主义思想先河的小说家,他同自然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文艺思想与创作实践都明显呈现出自然主义的特征。自然主义作家和理论家左拉、莫泊桑等一致将他奉为老师,并把饱法利夫舳视为自然主义的开山之作。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福楼拜是一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文学从古到今,都保持着强烈的民族特色,一直在追求一种感性美,很少与政治有直接关系,更不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2.
明治大作家尾崎红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先行研究中多从尾崎红叶对日本传统文学的承袭关系上的过度阐发,而使得学界的研究厚古薄今,对于尾崎红叶从西欧文学中寻找新的写作模式的现实却不甚重视。文章认为尾崎红叶的文学翻案不仅承袭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养分,还受到西欧文学叙事方式的影响,他在充分吸收了外来文学的养分之后,探索出了一种综合东西方文学优势的新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Drawing from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its categoriz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tudy crossexamines Japanese students’ contrastively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Asians and European (-looking) people in two different contexts: (1) Japanese students in the overseas English language school context who perceive a sense of solidarity with other Asian, particularly Korean, students in the presence of European students and (2) Japanese students’ yearning for ‘white English’ speakers in Japan and their disregard for Asian and African-looking students on campus. Based on primary data and literature knowledge base, the present study argues that Japanese students’ inclination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Asian friends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s context-bound and once they return to their less multicultural home country, their intact yearning for the Imagined West is rekindled. Further discussions are provided for those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s well as English-as-a-world-language education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在学习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初是在学习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同时受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近现代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各个发展时期的梳理、研究,探讨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及得失。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求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苦苦寻求光明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日本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战后经济危机中产生,在争论中发展,在侵华战争体制下解体。它代表了日本当时文学发展的需要,它的灿烂光辉极大地激励了人民追求美好、光明的生活。并为日本现代文学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大江健三郎吸收了西方存在主义学的技巧和理念,并加以日本化。其存在主义学日本化的特征有三:一,吸收西方存在主义的想象力的表现,以及传承日本式的想象力和传统的象征性表现,并使两达到完美的统一;二,将日本本土的思想化作为根干,培育存在主义学的枝叶;三,表现人的存在的本质观念。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坛为数不多的百万畅销书作家之一。由于不愿与创作纯日本文学作品的日本文坛接近,其小说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文体、语言风格明显带有西方文学以及美国当代文学的色彩,经常受到日本主流评论界的抨击,被认为是"非日本"。通过对村上春树的《奇鸟形状录》、《地下》、《约定的场所》、《海边的卡夫卡》及《天黑以后》等作品的梳理,证明村上作为日本的一分子,即使身在异国、师从欧美文学,仍然心系国家与民族,他有他的日本关心。  相似文献   

18.
Cultural variation in relations and moment‐to‐moment contingencies of infant–mother person‐oriented and object‐oriented interactions were compared in 118 Japanese, Japanese American immigrant, and European American dyads with 5.5‐month‐olds. Infant and mother person‐oriented behaviors were related in all cultural groups, but infant and mother object‐oriented behaviors were related only among European Americans. Infant and mother behaviors within each modality were mutually contingent in all groups. Culture moderated lead–lag relations: Japanese infan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their mothers to respond in object‐oriented interactions;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were more likely than their infants to respond in person‐oriented interactions. Japanese American dyads behaved like European American dyads. Interactions, infant effects, and parent socialization findings are set in cultural and accultural models of infant–mother transactions.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学是经过印第安本土文化与欧洲移民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在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多元性文学。民族的多元性必然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服务于政治认同的早期政论文学,是美国民族及其文学发展的开端,也是其文化全球化的产物。追根溯源,早期印第安文学传统应该名正言顺地被划归为美国文学的起始期。事实上,直到北美革命时期,才显示出欧洲文学传统进军北美的强劲势头,而首当其冲的是欧洲政治哲学对北美殖民地革命时期政论文学的影响。正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开放的性质,才助使美国文学沿着全球化的轨迹持续发展下去,进而形成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繁荣景象并产生了当今美国文化殖民的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