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源及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试述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中医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密切关系,论证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3.
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等理论,阐述李小龙对中西体育交融的重大贡献。分析李小龙成功的原因;认为李小龙截拳道的成功及其他与中国武术有渊源关系的一些国外技击运动的发展,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 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 “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 “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无论是以“人世”观为代表的竞技武术还是以“出世”观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艰辛与困难重重.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发展中两难抉择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其一,异质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武术精神层的散失;其二,文化模式的变异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的缺失;其三,“文化滞差”导致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迷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相似文献   

8.
运用资料文献法结合哲学、人文学理论分析了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指出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不同因素。提出中国武术发展过程应该基于武术的本质规律,解决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并且要不断开展武术的健身功效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象形取意”思维方式的诠释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追本溯源,也是对其内在特质的哲学性反思。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国武术“象形取意”思维方式的文化内涵与运行逻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中“象形取意”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知行合一”的直觉性“体认”过程。其运行逻辑是以“观物取象”为逻辑原点,以“立象尽意”为汇通纽带,以“得意忘象”为终极诉求的前后相续、彼此衔接的完整过程。中国武术内蕴的“象形取意”思维方式对动作命名、 拳种形成、技法革新、风格演变、文化创造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以易道哲学为依据,以原始文化基因理论为视角,研究了易道哲学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易道本体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始文化基因,不仅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且起到了建构框架的关键性作用。受易道文化基因的统摄,中国武术与"易道"建立起了一种水乳交融式的亲缘关系,其以易为据,引易为说,不仅促进了中国武术各拳种、门派拳理、拳法、拳技理论化的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健身项目,其功用早已被世界所认可。普遍认为: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具有较好的功效性,但鲜有研究报道。因此,欲利用与平衡能力相关的一些常用测试手段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力学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的改善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花拳名著《习武序》,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大师杨炳,在汲取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兵法思想及儒家思想和《易经》法则的基础上,详述梅花拳的文理功法而撰写的,是指导梅花拳习武者的经典之作。清道光23年《习武序》重抄本在我国民间的发现,对研究梅花拳的文化内涵及探明天理教和义和拳运动的起源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康熙壬辰科武探花、御前侍卫杨炳,是我国有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大师,是梅花拳界唯一入仕的人物.杨炳技勇绝伦、武高文典,对梅花拳在冀、鲁、豫的开展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晚年所著<习武序>不仅对梅花拳文理和拳法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时揭示天理教和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着特殊的价值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化太极拳操是在简化24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养生术,融入八卦掌扣步、孙式太极拳的跟步和退步等,把简化太极拳编排成操的形式进行练习。通过对简化太极拳操运动强度与规律的测试分析,找出适合群体,符合全民健身活动标准,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锻炼新方法和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战略学原理为依据,对战略、奥运战略、太极拳文化交流战略进行了宏观性探讨研究。确立了奥运战略指导思想,构建了中国太极拳文化交流的奥运战略模型,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太极剑教学中运用伴乐式教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调查问卷法和实验研究对比法,对在武术太极拳、太极剑选项教学中,配以相应音乐进行伴乐式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旨为教学改革开拓新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太极拳与初级拳同步教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提高太极拳和初级拳的教学质量,特采用太极拳和初级拳同步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并与传统教法进行对照比较,其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证实,采用同步教学能明显地提高太极拳与初级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找出当今世界拳击项目优势国家冠军运动员表现出的多种竞技能力特征,为我国拳击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与借鉴。运用录像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哈萨克斯坦四个级别运动员与其对手的决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斯坦冠军运动员在单拳技术上多利用假动作、身体虚晃引诱对手并在躲闪时前后手摆拳迎击对手;在多拳技术上使用后手直拳、摆拳迎击对手头部,进而直、摆组合拳连续击打;在进攻中利用假动作、佯攻引诱对手,辅以组合拳进攻;防守反击时后仰快、格挡防守严密、躲闪快且迎击准确,反击多拳轻重结合;迎击时多引诱后以重拳组合迎击;在主动性上,率先假动作虚晃,多拳组合进攻效果显著;优势比赛控制能力上多假动作进攻与虚晃以压迫对手,进攻后严密防守或再进攻或再迎击对手;有效拳击打上,单拳击打精准,多拳连续、轻重结合;犯规次数与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20.
形意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形意拳与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以利于人们在以后的认识过程中有所取舍,更好地发挥形意拳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